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奉诏赴琼林苑燕饯太尉潞国文公出镇西都

标题包含
奉诏赴琼林苑燕饯太尉潞国文公出镇西都
都门秋色满旌旗,祖帐容陪醉御巵。 功业特高嘉祐末,精神如破贝州时。 匣中宝剑腾霜锷,海上仙桃压露枝。 昨日更闻褒诏下,别刊名姓入烝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珪(1019年-1085年),字禹玉,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世家大族,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王珪进士及第,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在任内勤...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北京秋天的景色充满了各种旗帜,我在告别宴上陪着皇帝喝酒。 这个人在嘉祐年间获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精神和勇气犹如在攻破贝州城时那样出色。 他就像那把锋利的宝剑,腾跃着霜雪般的光芒;又像海上的仙桃,压弯了露水沾染的树枝。 就在昨天,我听说他收到了皇帝的赞扬,他的名字将被镌刻在神圣的祭器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都门:都城之门,这里指的是北宋东京汴梁的城门。 2. 秋色:秋日的景色。 3. 旌旗:古代的旗帜,用来指示方向或者领军出征。 4. 祖帐:指古代为出行者饯行而设的帷帐。 5. 陪:陪伴。 6. 醉御巵:指皇帝赐酒给大臣喝。 7. 嘉祐:北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 8. 贝州:今河北省清河县,是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交战的前沿阵地。 9. 腾霜锷:指宝剑露出锋利的刀刃。 10. 海上的“海”:这里是喻指京城。 11. 压露枝:指仙桃压过了露水沾湿的树枝,意指仙桃饱满诱人。 12. 褒诏:称赞的诏书。 13. 别刊名姓:指在别的青铜器上刻上名字。 14. 入烝彝:指被载入史册。
去完善
赏析
首联“都门秋色满旌旗,祖帐容陪醉御巵”以都门的秋景开篇,满眼的黄色与红色的旗帜在微凉的秋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给即将远行的太尉送去深深的祝福和牵挂。祖帐,指皇帝赐宴送别的地方。诗人在此设宴为即将出镇西都的太尉送行,感受着皇帝的恩情,一醉方休。 颔联“功业特高嘉祐末,精神如破贝州时”两句,诗人盛赞了太尉卓越的功业和在嘉祐年间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太尉的精神力量正如当年击破贝州贼寇那样令人振奋。这里,诗人将过去的英勇事迹与眼前的英勇形象重叠在一起,表达了太尉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颈联“匣中宝剑腾霜锷,海上仙桃压露枝”,诗人以宝剑和仙桃比喻太尉的才能和品格。宝剑锋利无比,面对困难时能披荆斩棘;仙桃则代表了太尉的高贵品质。这些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太尉豪情万丈的风采。 尾联“昨日更闻褒诏下,别刊名姓入烝彝”中,诗人提及自己刚刚接到皇帝的褒奖诏书,那是对太尉一生功业的肯定。诗人因此决定把太尉的名姓刻在祭器上,流传百世,表达对其深深的崇敬和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奉诏赴琼林苑燕饯太尉潞国文公出镇西都》是唐代诗人王珪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所作。这首诗歌颂了当时唐朝名将张守圭担任太尉,受命镇守西都(今西安)的情景。 在这首诗创作的时期,正值唐朝鼎盛时期。然而,尽管社会繁荣,边疆问题仍然严峻。位于中国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时常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朝廷亟需有才能的军事统帅来维护国家的安宁。太尉潞国文公张守圭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此时,王珪身为唐朝的一位官员,对国家的安危自然有着深切关注。他怀着对国家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之情,写下了这首诗。诗中将张守圭比喻为汉朝的名将卫青、霍去病,期待他能够像这两位古代英雄一样,保卫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