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侍郎韵寄题林尉肯堂
肯堂题扁自名公,表里须教实一同。
门阅不夸车马大,家声端藉礼诗隆。
熟仁便足膏粱味,殉义能传清白风。
终始此生无忝处,精诚妙与古人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肯堂题匾来称呼自己,内外必须保持一致真实。
家中门庭不炫耀车辆马匹,家族声誉源于礼仪和诗歌的高尚传统。
亲近仁爱就能品尝美食的味道,为了正义能够传承清白的家风。
从始至终我都没有虚度时光,真诚的精神让我与古人相通。
去完善
释义
1. 肯堂:指肯堂驿,位于福建莆田境内,是古代官方设立的驿站之一。
2. 题扁:题写匾额。扁,即“匾”。
3. 自名公:自称名人雅士。名公,有名望的士人。
4. 表里:内和外。这里指房屋内部和外部。
5. 须教:必须做到。
6. 实一同:实质相同。一,完全相同。
7. 门阅:家门。阅,城门。这里比喻家门。
8. 车马大:车马众多。形容家境富裕。
9. 家声:家庭声誉。
10. 端藉:真正依靠。端,真正;藉,依靠。
11. 礼诗隆:礼仪和诗歌都得以发扬光大。隆,兴盛。
12. 熟仁:熟悉仁爱的人。熟,熟悉;仁,仁爱。
13. 便足:满足。
14. 膏粱味:指美味佳肴。膏粱,指肥美的食物。
15. 殉义:为道义而死。殉,献身于某种事业或理想。
16. 清白风:廉洁奉公的风气。
17. 无忝处:没有遗憾的地方。忝,有愧于。
18. 精诚:真诚之心。
19. 妙与古人通:巧妙地和古代名士相通。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以“和林尉肯堂”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林尉肯堂的赞美和敬仰之情。首先,诗人提到肯堂以自己的名声和品质作为衡量标准,强调内外一致的重要。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肯堂的家风和品德来展现其人格魅力,表现出他对外在物质享受的轻视和对诗书礼仪的尊重。此外,诗人还强调了肯堂的仁爱和忠诚,认为他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正义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最后,诗人总结肯堂的一生都是无憾的,因为他始终保持着真诚和高尚的品质,与古代贤人相通。整首诗以对肯堂的赞美为主线,通过对人物品质的刻画以及对人生价值观的阐述,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末年,公元1265年前后。此时,南宋江山风雨飘摇,朝廷腐败,外患严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纷纷以诗文抒发忧国忧民之情。陈淳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士人,其诗词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在陈淳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南宋末年的动荡时期。他曾担任过州县官员,目睹了民间疾苦。晚年辞官归隐,专注于教育和学术研究。然而,他在内心始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苦难,因此,他的许多诗歌作品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这首《和陈侍郎韵寄题林尉肯堂》中,陈淳以林尉肯堂为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世事的感慨。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这首诗歌既表现了陈淳个人的情感经历,也反映了南宋末年社会的真实面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