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从古至今,世事不过如此,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感伤落泪呢?

去完善
释义
牛山霑衣:典故出自《晏子春秋》,齐景公游牛山时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的情景,通过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的交融,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以及超脱尘世的豁达情怀。
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开篇即点明时间与地点,展现出一幅清新的秋日画卷。江水、秋影、飞雁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而“携壶上翠微”则透露出诗人与友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颔联“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诗人感慨人生难得一笑,因此更要把握当下,享受眼前的快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体现了诗人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也表现了他随性洒脱的性格。
颈联“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诗人主张以醉饮来庆祝佳节,不必为时光流逝而叹息。这种态度既是对生命的热爱,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
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借用齐景公的典故,表明诗人看透了人生的本质,认为无需过度感伤。整首诗行文流畅,情感真挚,既有深沉的哲思,又有豪放的气度,展现了杜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重阳节,正值诗人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期间。当时杜牧已过不惑之年,仕途坎坷,壮志难酬。面对人生起伏,他常借登高望远来排遣心中郁结。重阳佳节,天朗气清,杜牧与友人一同登临齐山,把酒赏菊,感慨万千。在这特殊时节,既有对人生短暂的叹息,又有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遂写下这首意境深远的登高诗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