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常吾直(时为摄官)
山泽多饥人,闾里多坏屋。战争且未息,征敛何时足。
不能救人患,不合食天粟。何况假一官,而苟求其禄。
近年更长吏,数月未为速。来者罢而官,岂得不为辱。
劝为辞府主,从我游退谷。谷中有寒泉,为尔洗尘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中的河泽边多是饥饿的人民,乡间的村落多有破败的房屋。战争的硝烟还没有散去,征收赋税何时才是尽头。不能拯救人民的苦难,我不配享用这份粮食。更何况我只是一个被委任的小官,却还贪图那微薄的俸禄。
近年来长官任期过长,几个月就换职并不算快。新来的官员罢免了前任,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吗?劝说你们辞去官职,跟我一起隐居在山林之中。山谷里有清澈的泉水,可以为你洗净满身的尘土。

去完善
释义
1. 山泽:泛指山区与湿地,即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这里可能指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
2. 饥人:挨饿的人。反映了社会底层的穷苦状况。
3. 闾里:古代城市居民聚居的地方。这里是说百姓住所破败。
4. 战争且未息:指战争没有结束。
5. 征敛何时足:指征收赋税无止无休。
6. 不合食天粟:觉得无德无能,不应该享受朝廷俸禄。
7. 长吏:旧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员。
8. 为尔洗尘服:为你洗净污秽。这里的“尘服”指的是被世俗沾染的外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同情心和忧虑,揭示了战乱时期的民生疾苦。“山泽多饥人,闾里多坏屋”描绘了战争带给百姓的生活困境,这些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生活于贫穷之中,困苦之境,可谓悲哀至极。然而诗人并未止于感伤,而是进一步质问:“战争且未息,征敛何时足?”这样的问句表现出对于战争的强烈愤慨与反感。
诗人在接下来的一节中更是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不能救人患,不合食天粟。何况假一官,而苟求其禄?”他明确地表示不愿以一己之利而增加百姓的负担。在官僚体制中,他已经感受到同僚们的懈怠和自私,因此宁愿辞去这个职位,也不愿意再看到百姓的痛苦。
诗人最后劝说上司,希望能在退休后过上平静的生活,回归到自然,用山水泉水洗涤心灵,保持清白正直的品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深切关注,体现了一个官员应有的良知和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喻常吾直(时为摄官)》是唐代诗人元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在这段时间里,元结因为才华横溢,被任命为摄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得到重用,反而因为直言不讳的性格得罪了权贵,导致仕途受阻。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元结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对这种现象深感痛心。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无奈和对社会的忧虑。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好友能够保持正直的品质,不要被世俗所污染。
总的来说,《喻常吾直(时为摄官)》这首古诗反映了元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展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