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惑
(古有惑王,用奸臣以虐外,宠妖女以乱内,内外用乱,
至于崩亡,故为《至惑》之诗二章六韵二十句)
贤圣为上兮,必俭约戒身,鉴察化人,所以保福也。
如何不思,荒恣是为?上下隔塞,人神怨奰;
敖恶无厌,不畏颠坠。
圣贤为上兮,必用贤正,黜奸佞之臣,所以长久也。
如何反是,以为乱矣?宠邪信惑,近佞好谀;废嫡立庶,
忍为祸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贤圣为人尊崇,必定会自我约束、审视自己以影响他人,以确保自己的福气。为什么要放任自己的想法,放纵自己的行为呢?这样做会导致上下级之间有隔阂,也会让人与神明都感到愤怒。傲慢作恶而不满足,也不畏惧最终的崩溃。
贤圣的领导,一定会任用贤能正直的人,罢免那些奸诈的人,这样可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如果反过来做,那就是混乱的局面。信任邪恶的人,亲近阿谀奉承的小人,抛弃正统而选择非嫡出的继承者,这都是愿意接受灾祸的作为。

去完善
释义
元结的《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惑》描绘了一种道德沦丧、政治混乱的场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注释:
1. 贤圣:指有德行和智慧的人。
2. 俭约:勤俭克制,不奢侈浪费。
3. 戒身:自我约束,遵守道德规范。
4. 鉴察:观察,审视。
5. 化人:教化人民。
6. 保福:保持幸福。
7. 荒恣:放荡放纵。
8. 隔塞:阻隔不通。
9. 怨奰:怨恨愤怒。
10. 敖恶:骄傲邪恶。
11. 无厌:不满足。
12. 颠坠:跌倒坠落,这里指政治上的失败。
13. 用贤正:任用贤良正直之人。
14. 黜奸佞:罢免奸诈逢迎之臣。
15. 长久:长治久安。
16. 反是:与此相反。
17. 宠邪信惑:宠爱邪恶,相信迷惑人的事物。
18. 近佞好谀:亲近奸佞小人,喜欢奉承。
19. 废嫡立庶:废除正统,立庶出者为继承人。
20. 忍为祸谟:容忍制定祸国殃民的政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传统中华文化思想为基础,通过对比贤者和邪佞的行为,强烈批判了在道德沦丧的混乱时期中出现的种种恶行。同时,诗歌也在提醒人们应谨记古人教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行为做起,影响身边人,共同守护国家和民族的安宁与繁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惑》是唐代文人元结于天宝年间(742年-756年)所创作的一首组诗作品。此阶段正值唐玄宗晚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在这个时期,元结本人亦历经人生沉浮。他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期即以文才著称,然而求仕之路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及第。直至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才得到朝廷的任用,历任御史、道州刺史等职。
在此期间,元结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混乱和民众的苦难。他在诗歌中揭露了朝政的腐朽,批判了权贵的贪婪,同时也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