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殊亭作

标题包含
登殊亭作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 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 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元结(719年-772年),字次山,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著名文人、政治家。 元结年轻时就才华横溢,他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历任右金吾兵曹参军、监察御史等职。在安史之乱期间,元结组织义军抵抗叛军,保...查看更多
越越唐
去完善

译文
当前正值炎热的大暑天,我们试着登上这个特别的亭子。站在亭子的窗户旁还没来得及休息,突然感觉如同秋天的气息一样凉爽宜人。 主人有许多空闲时间,于是拿出了美酒与我分享。在座的人都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不因喝酒而醉,也不因清醒而彼此不满。 随意唱起歌曲没有人聆听,自由谈论也没有人觉得惊奇。不时回头眺望,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想都仿佛离开了这个世界。 谁能坚守自己的信仰,每天都与灾难一起度过呢?请你传达这个想法,让那些困惑的人听到。
越越唐
去完善
释义
1. 时节:指时令季节。 2.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最后一个节气,表示炎热至极。 3. 殊亭:指特殊的亭子。 4. 凭轩:靠着窗户或阳台。 5. 未及息:来不及休息。 6. 忽若:忽然好像。 7. 秋气:秋天的气氛。 8. 多闲:有许多空闲时间。 9. 倾:倾倒,这里指喝酒。 10. 坐中:在座的人。 11. 相异:彼此不一样。 12. 醉与醒:喝醉和清醒。 13. 漫歌:随意歌唱。 14. 浪语:随意说话。 15. 时复:偶尔。 16. 一回望:回头看一眼。 17. 心目:眼睛和心灵。 18. 四溟:四海。 19. 守缨佩:保持自己的操守。 20. 日与:每天都跟……一起。 21. 灾患并:灾祸伴随。 22. 诵:朗读,诵读。 23. 惑者:迷惑的人。
越越唐
去完善
赏析
《登殊亭作》是唐代诗人元结在盛夏时节创作的登高抒怀之作。这首诗意境辽阔,情感深沉,通过描绘登临殊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首联“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点明季节和地点,为下文铺垫了氛围。大暑时节,天气炎热,然而诗人却能在这时候登上殊亭,体现了他豁达乐观的心态。 颔联“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描述了诗人在亭上凭栏远眺,感受到一种秋天的气息。这种转变,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反映。 颈联“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表现了诗人与友人欢聚的情景。大家心无隔阂,共享美酒,忘却了世间的烦忧,展现了诗人与友人间的深厚友谊。 尾联“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他认为,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才能免受灾难困扰。希望那些迷茫的人能听到他的声音,找到自己的道路。
越越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殊亭作》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正激烈地进行着,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动荡和不安。 作为这个时期的诗人,元结亲身经历并见证了这场战争带来的苦难。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他也对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百姓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此外,元结还借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在战乱时期,人们对于未来的恐惧和无助感更为强烈。然而,元结认为,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人们也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相信未来总会迎来和平与安宁。 总的来说,《登殊亭作》这首古诗是在一个充满战乱和苦难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展现了诗人对于时代命运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
越越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