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谢王胜之行部浙东还示诗

标题包含
谢王胜之行部浙东还示诗
雒阳贵公子,才气盖九州。 言从承明观,出治东诸侯。 绣衣自天下,龙节横江浮。 威声雷霆发,惠泽河汉流。 簿领谢俗吏,清谈揖前修。 三月初行部,飞帆绝潮头。 诸山嶙嶙出,委蛇转前驺。 众川淙淙来,方洋放扁舟。 仁智得所好,逍然忘百忧。 历访宁惮远,穷探讵辞幽。 高怀期康乐,遯迹嘉远游。 从容顾宾从,此乐复有不。 长歌裁大句,从者谁敢酬。 归来特示我,明珠知暗投。 我本丘樊士,久巳失厥谋。 终无考槃刺,但有伐檀羞。 庶几不远复,未愧公阅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沈遘(1047年-1097年),字文通,号云巢,浙江钱塘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历任太常博士、尚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等职。 沈遘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便以诗名闻天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洛阳贵公子,才华横溢。 常参朝政,治理东方诸侯。 身着华服,手持象征权力的龙节,威风凛凛。 声震四野,惠泽百姓。 远离繁琐政务,与贤者清谈相交。 三月时巡,飞跃江河。 沿途山水秀美,如同行走画卷。 随行诸多人员,有条不紊。 乘舟游览,尽享自然美景。 胸怀壮志,纵情山水,忘却忧虑。 不怕路途遥远,探索未知世界。 心怀舒畅,如同康乐一般享受旅程。 回头顾盼随从,感叹这快乐时光。 歌声嘹亮,响彻山谷,无人敢应和。 归来后赠诗与我,感慨相知相遇。 然而我已归隐山林,心念已失。 未能建功立业,唯有惭愧。 期待不久将来,无愧人生阅历。
去完善
释义
1. 雒阳:洛阳的古称,这里指代北宋的都城汴京。 2. 承明观:古代朝廷的官署名,这里借指官员处理政务的地方。 3. 东诸侯:指浙东地区的各路官员。 4. 绣衣:指官员的华丽官服。 5. 龙节:古代的符节之一,用于显示使者的身份。 6. 雷霆发:形容官员执法严明,威严如雷霆般震慑人心。 7. 河汉流:形容官员施政普惠,恩泽如同河流般滋润万物。 8. 簿领:指官员处理的公务文书。 9. 俗吏:平庸的官员。 10. 前修:指古代贤人。 11. 三月:指春天的三月。 12. 行部:巡行的意思。 13. 飞帆绝潮头:形容船行速度快,远远超过潮水的速度。 14. 嶙嶙:形容山峰峻峭的样子。 15. 委蛇:曲折前进的意思。 16. 前驺:指在前面开路的随从。 17. 众川:指浙东地区的众多河流。 18. 方洋:宽广的水域。 19. 仁智:仁爱智慧的人。 20. 长歌:指篇幅较长的诗歌。 21. 裁:创作。 22. 从者:跟随的人。 23. 顾:回顾,回顾的样子。 24. 特示我:特意给我看。 25. 明珠暗投: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赏识。 26. 本:原本,本来。 27. 丘樊士:隐居于山林的士人。 28. 失厥谋:失去自己的计划或目标。 29. 考槃刺:指隐居的生活。 30. 伐檀羞:以砍柴为羞,表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羞愧。 31. 庶几:希望,期待。 32. 不远复:不要远离自己的初衷。 33. 未愧公阅休:表示自己还没有达到像公阅休那样超脱的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画面。开篇赞誉友人王胜的才气和担当,作为贵公子,他辅佐治理东方各诸侯国,政绩显赫。接着描述了他在任职期间的风采,威声赫赫,如同雷霆;施政惠泽百姓,如河汉之水流深。他超脱世俗,乐于清谈,令诗人敬服。 随着诗人陪同王胜巡访各地,他们欣赏到了壮观的自然景色,沿途山水壮丽、溪川蜿蜒。这种愉悦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忘却忧虑。登山探幽的畅快,以及与友人的高雅情操和壮志抱负交相辉映,都使得这次旅行成为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末段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友人的高度赞赏时的谦逊态度,认为自己的才华不过是沧海一粟,相比友人的政绩和才情,他深感惭愧。但尽管如此,诗人依然怀着向上的心态,希望能与友人共同前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谢王胜之行部浙东还示诗》是北宋诗人沈遘的作品。诗的创作时间为宋仁宗时期(公元1023-1063年),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社会氛围比较宽松,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沈遘正身处浙东地区。当时,王胜之身为地方官吏,赴任期间体察民间疾苦,使得当地的百姓生活得到了改善。沈遘有感于此,创作了这首诗向王胜之表示感谢。此间,沈遘自己也在地方政府担任一定的职务,可能通过与王胜之的交流合作,对他的人生态度及治理理念产生了影响。 在这个时间段内,北宋的社会生活中涌现出一批关注民生的士人官僚,他们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同时,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形成了重视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的风气,这也正是沈遘写作此诗的背景和出发点。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