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边杨柳青翠,绿水波平;突然听到江上传来那郎君的歌声。阳光在东边初升,雨水洒在西边;让人分辨不出这是无情还是有晴的天气。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竹枝词:古代民歌的一种形式,以描绘风土人情为主题。
2. 杨柳青青:指春天杨柳生长的茂盛景象。
3. 江水平:江水平静无波的景象。
4. 闻:听到。
5. 郎:年轻男子。
6. 唱歌声:唱歌的声音。
7. 日出:太阳升起。
8. 东边、西边:分别表示不同方向。
9. 无晴:古汉语中,“晴”可作“情”的谐音,此处“无晴”意指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有情感。
10. 还有晴:意指天气时好时坏,感情难以捉摸。

去完善
赏析
《竹枝词》这首诗歌以杨柳、江水、歌声等自然景物为背景,描绘了春天江边的美景。其中,“杨柳青青江水平”一句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而“闻郎江上唱歌声”则传达了江面上悠扬的歌声。
接着,“东边日出西边雨”一句通过比喻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在观察天气变化时的感悟:虽然太阳从东方升起,但在西方仍然下雨,这意味着生活中的美好与困扰往往并存。最后,“道是无晴还有晴”揭示出人生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无奈。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传递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领悟,展现了刘禹锡诗歌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竹枝词》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在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所作。这一时期,刘禹锡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至夔州(今重庆奉节)担任刺史。在这段漫长的流放生涯中,他饱尝了世事沧桑,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夔州期间,刘禹锡深入当地民间,了解到当地的民歌风情。他被民众们的乐观精神和坚韧品质深深打动,于是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了自己的诗篇之中。这首《竹枝词》便是以夔州一带的民歌为基础创作的。
在诗中,刘禹锡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景象,展示了劳动人民淳朴、朴实的生活风貌。同时,他也借助这首诗抒发了自己身处逆境中的豁达胸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