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王张二忠臣词
钓鱼城下江水清,荒烟古垒气犹生。睢阳百战有健将,墨翟九守无降兵。犀舟曾挥白羽扇,雄剑几断曼胡缨。西湖日夜尚歌舞,只待崖山航海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钓鱼山下江水清澈,古老的堡垒上仍弥漫着当年战火的气息。这里曾是百次战役之地,涌现了无数英勇的将领,他们坚守信念,从不向敌人屈服。昔日英勇的战士们挥舞着白羽扇,驾着犀舟冲锋陷阵,他们的雄剑锐不可挡,险些斩断敌军的头盔。如今,这里的繁华胜景依旧,人们还在享受着美好的时光,可是这段历史不能忘记,等待着我们将它传承下去。

去完善
释义
1. 钓鱼城:位于四川省合川县嘉陵江南岸的钓鱼山上,南宋末年为抗击蒙古军而建的军事要塞。
2. 王张二忠臣:指南宋末年的钓鱼城主将王立和王坚,他们在抵抗蒙古军的过程中表现英勇,被誉为“二忠臣”。
3. 杨慎:明代著名文人,擅长诗词歌赋,对古代历史文化有深厚研究。
4. 睢阳百战有健将:指宋将张巡在睢阳抵御安史之乱时立下赫赫战功。此处用此典来赞扬王立、王坚在钓鱼城的英勇抗战。
5. 墨翟九守无降兵:墨翟即墨子,他主张防御战,提出了“九守”策略。这里引用墨子的事例,寓意钓鱼城的将士坚守阵地,没有投降的士兵。
6. 犀舟曾挥白羽扇:形容战场上的英勇形象,挥动白羽扇指挥战斗。
7. 雄剑几断曼胡缨:用宝剑斩断敌军头目的曼胡缨,象征着将领的勇猛。
8. 西湖日夜尚歌舞:讽刺南宋朝庭沉迷于西湖美景,不关心前线将士,与战场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9. 只待崖山航海行:暗示南宋王朝即将覆灭的命运,崖山之战是南宋最后的战役,之后宋朝灭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钓鱼城下江水清”开篇,描绘了钓鱼城的宁静与肃穆。接下来的诗句“荒烟古垒气犹生”则形象地展现了古代战场的痕迹,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氛围。紧接着的“睢阳百战有健将,墨翟九守无降兵”赞美了两位忠诚勇敢的将领,他们面对敌军时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绝不屈服。
“犀舟曾挥白羽扇,雄剑几断曼胡缨”则描述了他们英勇善战的形象,犀舟和白羽扇都是古代战场的象征,而雄剑则寓意着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实力。在战场上,他们将敌人击败,令敌人心惊胆战。
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却笔锋一转,“西湖日夜尚歌舞,只待崖山航海行”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虽然有人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但在歌舞升平的城市里,人们却似乎对这些英雄事迹一无所知,甚至忘却了国家危机。这体现了诗人对世人麻木不仁、对英雄漠不关心的悲哀和愤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钓鱼城王张二忠臣词》是明代著名文人杨慎的一首描绘英烈的七言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初期,即公元14世纪中叶。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元末明初的战乱和动荡,许多英雄人物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尊严方面留下了壮丽的篇章。
杨慎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学识,他在明初了解了许多关于元朝末期至正年间的事迹,以及王张二忠臣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这些英勇的行为激励了杨慎,使他写下这首诗歌以表达对这些烈士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