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朱职方希亮出使利州路二首 其一
许下多名士,朱公盛德人。
怀文深自匿,谋道不求伸。
雅望台中妙,宣恩剑外春。
聊凭巴汉水,一洗九街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有许多名士,朱公的高尚品德令人敬仰。
他们怀抱才学却深藏不露,寻求道义但不求名利。
高雅的愿望在政坛展现奇妙,宣扬仁恩如同春天降临剑阁之外。
凭借巴蜀与汉中之水,洗净京都街道上的风尘。
去完善
释义
1. 许下:这里指许州。是当时的地名。
2. 朱公:对朱希亮的尊称。
3. 怀文:指朱希亮有深厚的文化修养。
4. 谋道:寻找道德原则。
5. 雅望:高尚的声誉。
6. 宣恩:宣布皇帝的恩典。
7. 剑外:四川地区的代称。
8. 巴汉水:四川与湖南之间的河流。
9. 九街:借指京师都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程俱为送别友人朱希亮出任利州路使者而作。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期望。首先,他提到许下的名士中,朱公的盛德令人瞩目。接着,诗人描述了朱希亮的才学和品行,说他虽然深藏不露,但内心却充满了智慧和谋略。此外,诗人还强调了朱希亮的雅量和责任心,期待他在远方传播朝廷的恩泽,展现才华。最后,诗人以巴汉之水比喻朱希亮,寄寓着希望他能扫除世间的污浊与尘埃,保持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朱职方希亮出使利州路二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程俱在公元1096年创作的。这个时期,程俱正值壮年,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未能在官场上获得更高的地位。尽管如此,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他成为了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
在创作这首诗时,程俱正处于北宋晚期。这个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外患不断,民生疾苦。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派遣官员到各地巡视,了解民情,解决社会问题。朱职方希亮便是被派遣到利州路的官员之一。
作为送别诗,程俱通过描绘朱职方希亮即将前往的利州路的自然和人文风光,表达了对他完成任务、为民造福的期许。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这个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