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老画双溪壁以诗谢之
老夫哦诗耸两肩,落笔不停称腹稿。
缘诗写出无声句,画史追之谁得到。
为予壁上留真迹,水墨纤秾任挥扫。
石根竹树极萧森,中著羽虫疑叫噪。
虽然画意不画形,形意两全方笔老。
熟视时时自首肯,从旁见者皆称好。
师言此亦吾余事,佛祖玄关须探讨。
未宜直说色是空,不著色空斯见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先生写诗时双肩摆动,写个不停犹如腹中有稿。
由诗句化出无声的妙语,谁能领悟其中奥妙呢?
他为我留下墙上墨宝,挥洒自如如水墨画卷。
画中石头下的竹林显得格外萧瑟幽深,画中细微的生灵在嘶鸣。
尽管诗意难以用图画呈现,但形意兼具才能体现出画作的老练。
每次细细观赏总会点头称赞,旁边的人也都齐声说好。
老师说这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对于佛家的秘密境界还需深入探究。
不用直接说色就是空,不在色与空之间徘徊才能见到真谛。
去完善
释义
1. 老夫:老人自称,这里指作者自己。
2. 哦诗:吟咏诗歌。
3. 落笔不停:形容作者写诗时文思泉涌,下笔快速。
4. 称腹稿:指在脑海中构思诗歌的过程。
5. 无声句:指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意境。
6. 画史:画家。
7. 挥扫:挥洒描绘。
8. 石根:石头的根部或底部。
9. 竹树:竹子与树木。
10. 萧森:萧条阴森的景象。
11. 中著羽虫:中间栖息着一些昆虫。
12. 叫噪:鸣叫喧闹。
13. 形意两全:形式与意境都完美呈现。
14. 首肯:点头表示同意或认可。
15. 笔老:指绘画技艺高超。
16. 熟视:仔细看。
17. 自:表示强调。
18. 尔:这样。
19. 吾余事:我的业余爱好。
20. 佛祖玄关:佛教修行中的奥秘。
21. 探讨:研究。
22. 未宜直说:不宜直接说出。
23. 色是空:佛教用语,指世间万物皆为虚幻。
24. 不著:不被束缚。
25. 斯:这。
26. 见道:理解并掌握道理。
去完善
赏析
《清老画双溪壁以诗谢之》是南宋诗人王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主要是对清老在墙壁上所画的一幅山水画表示赞美和感谢。诗中描述了画家用笔的娴熟和画作的独特意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于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首联“老夫哦诗耸两肩,落笔不停称腹稿”,诗人以“哦诗耸两肩”的形象描绘出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与执着,同时用“落笔不停称腹稿”来形容清老作画时的专注与勤奋。
颔联“缘诗写出无声句,画史追之谁得到”,诗人认为清老的画作是将诗句中的意境与情感融入其中,这种无声的诗句使得其他画家难以企及。
颈联“为予壁上留真迹,水墨纤秾任挥扫”,描述了清老的画作在墙壁上留下的真实痕迹,以及他在挥洒笔墨时表现出的熟练技巧和奔放豪情。
尾联“师言此亦吾余事,佛祖玄关须探讨。未宜直说色是空,不著色空斯见道”,表达了诗人对清老的崇敬之情,认为他的画作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并且体现了佛教色空哲学的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清老画作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超鉴赏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佛学思想的独特见解,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哲理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清老画双溪壁以诗谢之》,是宋代诗人王炎的作品。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65年前后,正值南宋时期。王炎在当时任职福建提点刑狱,负责审理刑事案件和监察地方官员。然而,由于官场黑暗,王炎逐渐对仕途失去信心,转而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游山玩水之中。
在公元1165年左右,南宋朝廷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炎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士人,深感忧虑和责任。他通过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抒发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是王炎为感谢清老的画作而创作的。清老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画。他在双溪壁上绘制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使王炎深受感动。王炎在诗中表达了对清老画技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