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空
万有俱该等太虚,更须拈却赵州无。
如今若欲知端的,舜若新添颔下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万有俱该等太虚:万有,指所有事物;俱该,全部包括;太虚,即天空或宇宙。这句意思是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广阔的宇宙中。
2. 更须拈却赵州无:更须,需要进一步考虑;拈却,拿掉,除去;赵州无,这里指的是禅宗公案“赵州狗子无佛性”的典故,用于比喻人无法脱离生死轮回。这句表示在理解万有俱该等太虚的基础上,还需认识到生死轮回的无常。
3. 如今若欲知端的:如今,现在;若欲,想要知道;端的,真实的情况,究竟。这句意味着如果想要了解生命的真相或最终意义。
4. 舜若新添颔下须:舜若,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贤臣;颔下须,下巴上的胡须。这句诗句借舜若增加胡须这一比喻,意味着随着时间推移,人类对生命真谛的理解会逐渐深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性空》诗出自释大观,他是一位颇有才情的僧侣诗人。这首诗以禅宗哲学为背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性空”这一概念。
首句“万有俱该等太虚”,表达了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存在,皆如太虚一般广大无边。这里“太虚”指的是浩瀚宇宙,意为一切事物都在广袤的宇宙之中,没有绝对的差别与界限。这一表述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理解,以及佛学中提倡的众生平等观念。
次句“更须拈却赵州无”,提及了禅宗典故“赵州无”。据说有一位学僧请教赵州从谂禅师何为“道”,赵州回答“无为而为”。学僧听后觉得不解,又问何为“无为”,赵州答曰“担水砍柴”。此句意在告诫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探究形而上学的哲理,要注重实际生活中的修行。
紧接着第三句“如今若欲知端的”,意指若想真正了解“性空”的真谛,关键在于身体力行。禅宗强调悟道需透过实践而非仅凭理论,因为真理往往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尾句“舜若新添颔下须”,引用了《易经》中的故事。据传孔子向弟子们传授“易”之道时,曾将一幅画卷展开,画中的圣人舜显得年轻英俊,与现实中年老的舜形成鲜明对比。这句诗意味着人们在探寻“性空”过程中所获得的领悟,如同舜在画卷中所呈现出的新生一般,使人生焕发新的活力。
总结而言,本诗通过阐述万物的平等、提倡摒弃执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以及象征性地展示心灵成长等方面,展示了作者对于“性空”这一禅宗理念的独特见解。整首诗语言精炼,寓意深远,充分展示了释大观的才情和深厚的哲学素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性空》是宋代高僧释大观创作的一首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279年,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禅宗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释大观作为一位具有较高声誉的禅宗大师,其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在释大观创作这首诗的时期,他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多彩。他曾云游四方,参访名师,最终在江西庐山东林寺创立了“东林派”,成为一代宗师。他的作品以禅宗思想为基调,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对真理的追求。这首《性空》正是他追求禅宗境界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皆空的理解和感悟。
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与释大观的创作密切相关。北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阶层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儒家文化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伦理的修养,而禅宗作为一种佛教流派,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这些社会背景都影响了释大观的创作思想和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