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乐亭
湖光野色著人衣,众乐开亭此处宜。
击櫂高歌山自响,踏青红影岸相随。
消除矰缴容鸥鸟,改换风烟入柳丝。
荇菜藕花应见忆,短蓬孤榜独来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湖光山色映照在身上,众人欢愉开放亭子在这里最适合不过。
划桨高歌,山中回应,踏青赏花,岸边红花相伴。
容纳沙鸥的栖息地,变幻的风烟摇曳着柳丝。
水边的荇菜和荷塘应引起人们的回忆,一叶小舟,独自驾船驶来。
去完善
释义
1. 湖光野色著人衣:指湖光山色映入人们的眼帘。
2. 众乐开亭此处宜:众人玩乐之处适宜建立亭子。
3. 击櫂高歌山自响:指划船时唱歌,歌声在山谷中回响。
4. 踏青红影岸相随:指春天踏青之时,岸边红花绿叶相映成趣。
5. 消除矰缴容鸥鸟:不要设下陷阱去捕杀水鸟。
6. 改换风烟入柳丝:指改变环境,让风吹过的柳树更显姿色。
7. 荇菜藕花应见忆:回忆曾见过的荇菜和藕花。
8. 短蓬孤榜独来时:指诗人乘着小舟独自前来游玩。
去完善
赏析
《众乐亭》是宋代诗人陈舜俞的一首描绘湖光山色、寄情山水的佳作。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众乐亭所见的景象,以及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首联“湖光野色著人衣,众乐开亭此处宜”描绘了湖水波光粼粼,野外景色宜人,众乐亭在此地显得格外适宜。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颔联“击櫂高歌山自响,踏青红影岸相随”描述了诗人乘舟击櫂,放声高歌,群山回应;踏青赏花,红花摇曳,倒映在水中,岸边相随。这一联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颈联“消除矰缴容鸥鸟,改换风烟入柳丝”表现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的烦恼,让鸥鸟在湖面上自由飞翔;风吹柳丝,烟雾飘渺,诗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一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的珍视。
尾联“荇菜藕花应见忆,短蓬孤榜独来时”则是诗人以荇菜和藕花为代表,回忆自己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独自驾船,穿过荇菜丛生的水域,欣赏过藕花的美丽。这一联既有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丰富和深沉。
总之,《众乐亭》这首诗通过对湖光山色、花鸟虫鱼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众乐亭的描绘,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的珍视,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深远的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众乐亭》是宋代诗人陈舜俞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087年,即北宋元祐二年。在这个时期,陈舜俞正担任太常博士一职,他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经常外出游览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
这个时期的宋朝正处于较为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艺术都得到了繁荣发展。陈舜俞作为文人墨客的一员,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在《众乐亭》这首诗中,他以亭子为切入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