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玉女
一夜东风,吹散柳梢残雪。
御楼烟暖,正鳌山对结。
箫鼓向晚,凤辇初归宫阙。
千门灯火,九街风月。
绣阁人人,乍喜游、困又歇。
笑匀妆面,把朱帘半揭。
娇波向人,手拈玉梅低说。
相逢常是,上元时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夜之间,春风吹散了柳梢上的残雪。
御楼里烟雾弥漫,温暖如春,正好与对面的鳌山相映成趣。
夜幕降临,乐声阵阵,凤辇刚刚回到皇宫。
千家万户灯火通明,九条街道一片繁华。
绣阁里的女子们,刚开始兴奋地游玩,后来又疲倦休息。
她们笑着整理妆容,把红色的窗帘半卷起来。
她们眼含秋波,用手轻轻拨动玉梅,低声细语。
她们的相逢,总是在上元节这样热闹的时刻。
去完善
释义
1. 传言玉女:词牌名,又名“传言锦帐春”。
2. 东风:春风,这里指代春天。
3. 柳梢残雪:即柳絮和残留的雪花。
4. 御楼烟暖:御楼,皇帝临幸的地方;烟暖,指烟雾缭绕中春意盎然的景象。
5. 鳌山:古代皇宫或庙宇前堆砌成山的形彩灯。
6. 箫鼓:指奏乐声。
7. 凤辇:皇后的车驾。
8. 千门:形容宫殿众多。
9. 九街:泛指都城的大街小巷。
10. 绣阁:华美的楼阁,多指女子的居所。
11. 乍喜游、困又歇:指人们在元宵夜赏灯时的快乐与疲倦。
12. 笑匀妆面:意为笑着梳理妆容。
13. 把朱帘半揭:指轻轻撩起红色窗帘。
14. 娇波:指女子媚眼。
15. 玉梅:白梅花。
16. 上元时节: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
去完善
赏析
《传言玉女》这首词以轻盈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的风俗民情和景象。东风吹散了柳梢上的残雪,御楼的烟岚暖意融融,以鳌鱼形状堆砌而成的山景与元宵的灯火交相辉映。元宵之夜,箫鼓之声响彻夜空,天子车驾缓缓而归。都市的九街灯火辉煌,风月无边。闺中的女子们也欢欣出游,笑语欢声。她们在欢愉之余也显得有些倦意,于是稍稍梳理妆容,微微揭开朱帘。她们的眼波流转,指尖轻捻梅花,低声诉说着内心的喜悦。这样的相逢情景,常常发生在元宵佳节。
诗人通过对春风、御楼、箫鼓、凤辇、灯火等元素的生动描绘,巧妙地展现出元宵节日的繁华气氛和民间生活的欢快场景。整首词色彩斑斓,富有意境,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气息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传言玉女》是宋代诗人晁冲之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虽无确证,但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来推测它的创作背景。
晁冲之生活在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激烈的历史时期。他曾入仕为官,但因不愿与奸佞同流合污而被贬谪。在宦海沉浮的过程中,他目睹了官场腐败、民生疾苦,深感痛心。因此,他在诗作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在这个特殊时期,晁冲之的词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关心民间疾苦,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社会现象,抒发自己的感慨。《传言玉女》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首词中,他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