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中秋喜迹删公归住其先师离和尚影堂
十载老行脚,归来亦有因。一镫三世火,诸佛几时人。月满非他夜,松高忆旧身。仰观堂上影,何者是师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十年的历练与修行,现在又回到了这个熟悉的地方。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一直牢记着佛家的智慧。点亮心灯照亮内心的世界,寻找那个真正的自己。每个月圆之夜,都会想起那段青葱岁月。抬头仰望夜空,希望找到那位引导我们的导师,真正的找到生命的意义。
去完善
释义
1. 己巳:年份,指公元849年。
2. 喜迹删公归住:高兴地得知法远禅师回归故居。
3. 其先师离和尚影堂:指他的师傅离和尚的遗像。
4. 老行脚:长期在外游历参禅。
5. 三世火:比喻佛法的光辉。
6. 诸佛几时人:表示佛教中常见的对佛法的传播及成就的赞美。
7. 非他夜:不同于往年的月亮。
8. 松高忆旧身:看到松树想起过去的自己。
9. 仰观堂上影:仰望佛像。
10. 何者是师真:哪个才是真正的佛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己巳中秋”为题,表达了诗人何绛对已故的迹删公的怀念之情。诗人用“十载老行脚,归来亦有因”描述了迹删公一生云游四方、度化众生的修行历程,同时暗示了他终究回归本源,得到了解脱和安宁。
诗中的“一镫三世火,诸佛几时人”描绘了佛教的信仰,意味着在禅宗看来,三世一切诸佛皆是从当下的一念顿悟中显现出来的,时间并无先后之分。同时,这也表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己心灵深处的向往。
接下来的“月满非他夜,松高忆旧身”则用月亮和松树的形象,隐喻了迹删公的光辉形象和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他深厚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仰观堂上影,何者是师真”则带出了诗歌的主题,即探讨生死轮回与真实存在的哲学命题。诗人通过仰观先师离和尚的影堂,提出疑问: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自我?这不仅是对于逝者的一种追忆,也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深入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古诗《己巳中秋喜迹删公归住其先师离和尚影堂》是何绛创作的。创作时间为己巳年,也就是公元1689年。在这一年,康熙皇帝战胜了太平天国的进攻,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中国社会逐渐恢复了稳定。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内心的修养和精神世界的提升。
何绛是一位唐代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广泛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特别是在描绘民间疾苦方面,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己巳年中,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起伏,这也使他更加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需求。
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何绛也曾经经历过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在他这首古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困境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同时,这首诗也是对他先师离和尚的一种怀念和敬仰,表达了他对佛教精神的尊重和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