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楞严经
学道证声闻,习气犹未断。
百生恩爱情,会遇终恼乱。
阿难佛宠弟,亦遭淫女难。
神咒摄来归,宿业坚冰泮。
快演涅槃门,反复征所见。
文殊更说偈,明指圆通岸。
其余肆口言,心真自一贯。
三界七趣中,有相无非幻。
最后大慈悲,力破邪女叛。
天魔与外道,从此悉销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学习道法的过程中,证明自己已经开悟,但习气尚未完全断绝。生活中经常遇到恩爱情仇的事情,让人感到烦恼和混乱。阿难是佛陀的亲弟弟,也被淫女所困扰。通过神咒的力量,将淫女收服,过去的业障得以消除。快速展现涅槃之门,不断反思自己的所见所闻。文殊菩萨也给出了偈语,指明了通往圆通之境的道路。其他的话语不过随意说说,内心真正的信念是一贯的。在世界的七个领域中,所有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在最后的大慈大悲中,用力量破除邪女的背叛。天魔和外道,从此都消散了。
去完善
释义
1. 声闻:佛教术语,指听闻佛法而悟道的修行者。
2. 阿难: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多闻著称。
3. 淫女难:在楞严会上,阿难被摩登伽女诱惑,险些破戒。后来得到佛的教诲和保护,摆脱困境。
4. 神咒:指楞严经中的〈楞严咒〉,具有降服魔障的作用。
5. 宿业:前世的业障。
6. 坚冰泮:意思是厚厚的冰层逐渐融化。这里形容阿难受到神咒的影响,过去的业障开始消除。
7. 涅槃门:佛教术语,指超越生死轮回的门径。
8. 文殊:文殊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代表智慧。
9. 圆通岸:指修行达到圆满圆通的境界。
10. 三界:佛教术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11. 七趣:佛教术语,指修罗、天、人、畜生、饿鬼、地狱等七种境界。
12. 天魔:指破坏修行的恶神。
13. 外道:佛教术语,指非佛教的教派。
去完善
赏析
《读楞严经》是南宋诗人郭印的一首作品。这首诗通过讲述佛教经典《楞严经》中的一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领悟和思考。
诗的开头,作者提到阿难学道修声闻果(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但仍然无法断除世间的种种欲望。接下来的诗句讲述了阿难在经历百生的恩情和烦恼之后,最终仍难逃淫女的诱惑。通过神咒的力量,他得以回归正道。这里表达了修行之路的艰辛,以及佛法的无边神力。
随后,作者引述了《楞严经》中的情景,阐明了涅槃之门的含义。文殊菩萨用偈语引导阿难明指圆通岸,表明只有真心修道、坚持真理,才能抵达彼岸。而其他无关紧要的言论,尽管表面纷扰,但内心的真实信念始终如一。这体现了作者对于修行的深刻理解。
接着,作者指出,在三界七趣之中,所有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有在大慈悲力的引导下,才能真正破除邪知邪见,消除天魔和外道的干扰。这也是对于佛陀教诲的深化理解。
整首诗通过描绘《楞严经》中的场景,传达了作者对于修行的独特见解。通过对佛法的深入领会,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世事的理解和超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楞严经》是宋代诗人郭印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郭印生活在这个时代。在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考中进士,后曾任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等职位。由于对官场的不满和对诗文的热爱,他于晚年辞官,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这个时间段内,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次著名的北伐战争:北宋和南宋的对金战争。面对北方金国的侵略,南宋政府不断抵抗。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多以抗击外侮、保卫祖国为主题进行创作。
郭印以禅宗理论为基础,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在《读楞严经》一诗中,他通过对“观世界如空华”的理解,表达了事物虚幻、人生短暂的观念。这种人生观反映了佛教文化对当时文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这个动荡时代中对生命、生活和信仰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