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渡柴墟江口
白头浪里叶舟轻,全靠樯桅寄死生。
唯有青山无一事,不忧风雨不忧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中,一叶小舟轻盈前行,依靠着船帆和桅杆来度过生死时刻。只有那青翠的山峦,始终安然无恙,无论风雨还是晴天,它都不需担忧。
去完善
释义
1. 归渡:从外地归来,渡过江河。
2. 柴墟:今江苏泰州高港区桥头镇柴墟村。
3. 江口:江河入海口。
4. 白头浪:指江涛滚滚的激流。
5. 叶舟轻:形容小船轻便灵活。
6. 樯桅:船上的桅杆,借指船只。
7. 寄死生:寄托生死的希望。
8. 青山:指柴墟的青山。
9. 无一事:无所事事,毫无烦恼。
10. 不忧:不担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而深沉的江面景象。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在茫茫白浪中的小船轻盈地行驶,全依赖船帆和樯桅维持生命。诗人以细致的笔触传达了险恶环境下的生命之危与生存之道,给人以深刻的警醒。
后两句则转而描写山水的从容淡定。青山独立于风雨之中,不为风雨所动,也不为晴天所喜,始终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这里以青山为象征,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保持内心宁静的人生境界。
整体来看,这首古诗既展示了大自然中的生命奥秘,又启示了人生哲学的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归渡柴墟江口》是宋代诗人宋伯仁的作品,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国家积贫积弱的困境之中,中原沦陷,金人屡次南侵,而南宋朝廷内部却斗争激烈,导致民生疾苦,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日益尖锐。
此时,宋伯仁正经历着人生的起伏。他在科举考试中未能脱颖而出,转而走上了游历名山大川、寄情山水田园的道路。他的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创作《归渡柴墟江口》时,宋伯仁身处江南水乡,亲眼目睹了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他感叹国家的衰败,对民众的痛苦感同身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以及他对国家富强、民族和睦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