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宝月观

标题包含
宝月观
浊尽尘难掩,光分逐露圆。 香清得桂子,珠莹坠花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米芾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米翼之是当时的进士,母亲阎氏也出自名...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浑浊消失,尘土难以遮盖;光芒四射,随着露水的圆润而变得更加鲜明。桂花的香气清新怡人,仿佛沾染了其中纯美的气息;珍珠般的花蕾坠落枝头,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去完善
释义
《宝月观》注释: 1. 米芾:北宋著名书画家、诗人。 2. 宝月观:米芾在湖州创作的一座观赏夜景的亭台。 3. 浊尽尘难掩:描述了月光清朗,穿过云层洒向大地的景象。浊尽,指云雾散去;尘难掩,形容月光穿透云层的情景。 4. 光分逐露圆:露珠随着月光的照耀逐渐呈现圆形。光分,即月光的照射;逐露圆,形容露珠受到月光照射时形状的变化。 5. 香清得桂子:桂花香气浓郁,比喻月光如桂花香般清新宜人。香清,表示桂花的香气;得桂子,以桂子比喻月光。 6. 珠莹坠花钿:珍珠般的光泽从花朵上滑落。珠莹,形容珍珠般的光泽;坠花钿,表示花朵上的光泽滑落。
去完善
赏析
《宝月观》是北宋诗人、书法家米芾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以“宝月”为主题,描述了月光的清澈、明亮以及它的美丽和神秘。 首句“浊尽尘难掩”,表达了月光在黑夜中穿透尘埃、照耀大地的景象。诗人用“浊尽”来形容月光驱散黑暗、洗净尘埃的过程,强调月光的强大力量。 次句“光分逐露圆”,则描绘了月光在露水中折射出璀璨光芒的景象。“光分”意味着月光分散成无数束光线,照射在露水上,形成晶莹剔透的水珠。这句诗生动地展现了月光与露水相互映衬的美丽画面。 第三句“香清得桂子”,通过描写桂花来表达月光的清新脱俗。桂子指代桂花,香气清新,象征着月光的高洁无瑕。这一句将月光与桂花巧妙结合,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美好的夜晚。 尾句“珠莹坠花钿”,则以珍珠般的泪滴来比喻月光的美丽。“花钿”是指古代女子脸上的一种装饰物,形状如花朵,点缀在额头上。诗人用“珠莹”来形容月光如珍珠般闪烁,用“坠花钿”来表达月光洒落在花钿上的情景。 整首诗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拟人等手法,使诗歌富有音乐感和形象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宝月观》是宋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米芾的一首描绘宝月观风景的诗篇。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具体时间虽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从诗人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来推测其创作时间。 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是北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画家、诗人,时人号“米颠”。他的书法作品独具风格,以行书和草书最为出色。米芾的一生颇具戏剧性,他曾任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但因性格放荡不羁、不善官场应酬而被贬谪多次。然而,这也使他有机会游历四方,欣赏各地美景,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喜欢寄情山水,通过诗歌抒发个人情感。米芾作为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在这首《宝月观》中,米芾通过对宝月观风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