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春夜月
近清明。
翠禽枝上消魂。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
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翦断心上愁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明节临近,春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令人陶醉。可惜那美妙的歌声,却在黄昏时分消失无踪。我想用歌声向春天的花朵倾诉心中的情感,但又担心它们不能理解我的忧伤。
想到自己在异乡漂泊,心中充满了思念和离愁。谁能给我温暖和爱抚呢?夜晚,我独自饮酒,泪水滑落,周围的景物也显得沉默无言。月光洒在窗前,仿佛在诉说着我的心事。
站在翠玉楼前,只看到那一波波的湘江水,荡漾着湘江上的云彩。时间过得如此漫长,却又短暂得仿佛无法预料何时才能再次见到我心爱的人。这种情况,就算人间没有锋利的剪刀,也能剪断我心中那无尽的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湘春夜月:词牌名,以“湘春”为词牌名的词牌有诸多规定,如平仄、押韵等。
2. 清明:节气名,指春季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3. 翠禽:指翠鸟,是一种鸟类。
4. 消魂:形容心情极度愉悦或悲痛。
5. 清歌:悠扬动听的歌曲。
6. 黄昏:指傍晚时分,与清晨相对。
7. 柳花:指柳絮,是柳树开花后的果实所散发的纤维。
8. 伤春:感叹春天的逝去。
9. 楚乡:指楚国的地方,这里代指作者所在的地区。
10. 旅宿:指在外居住的房间。
11. 柔情:指对爱情的思念。
12. 别绪:指离别的情绪。
13. 温存:指关爱和照顾。
14. 空樽:指空杯,这里暗示饮酒。
15. 青山:指山峦。
16. 残月:指即将落下的月亮。
17. 湘水:指湘江,是中国南方的一条河流。
18. 湘云:指湘江上的云彩。
19. 天长梦短:形容时间漫长而人生短暂。
20. 桃根:指桃花的根部,这里比喻心爱的女子。
21. 算人间:表示感叹世间。
22. 并刀:指并刀,是一种刀具,这里用来比喻剪刀。

去完善
赏析
《湘春夜月》是清代诗人黄孝迈的一首描绘清明时节美景的诗词。诗中通过对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色和情感抒写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句“近清明”点明了时间,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接下来的“翠禽枝上消魂”则描绘了鸟儿在枝头欢唱的美景,让人陶醉其中。而“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黄昏时分,鸟儿归巢,歌声也随着夜幕降临而消失。
接下来,作者通过“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感慨。柳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但作者担心柳花不能理解自己的伤春之情,无法传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这种情感表达,既显得深沉,又富有诗意。
然后,作者通过“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表达了对离乡背井的思念之情。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作者感受到了孤独和寂寞,渴望有人能够给予关爱和温暖。
接着,“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和孤独。空樽象征了作者的孤独,青山和残月则进一步渲染了寂静的氛围。
最后,“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描绘了湘水与湘云的交融,象征着作者心中的忧伤和无奈。而“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见到心中的那个人。
整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湘春夜月》是南宋词人黄孝迈的一首词作,创作于公元1247年左右。此时正值南宋中期,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黄孝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文学、历史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在年轻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战乱而辞官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作,如《湘春夜月》等。
在《湘春夜月》这首词中,黄孝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江沿岸的美丽夜景,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墨客们在国家动荡之际,渴望安定生活的心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