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群木方憎雪,开花长在先。流莺与舞蝶,不见许因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所有的树木都还在厌恶着雪的季节,春天却已经悄然而至,花朵开始绽放。在这明媚的春天里,那些欢快的黄莺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们,它们并没有感受到寒冷的冰雪的恶意,反而在这春天的怀抱中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群木:众多的树木。
2. 憎:厌恶。
3. 长:一直,始终。
4. 流莺:飞翔的莺鸟。
5. 舞蝶:翩翩起舞的蝴蝶。
6. 见:看见,见到。
7. 许:如此,这样。
8. 因缘:原因,缘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梅花》,作者为李中。诗人通过描述梅花的独特生长习性,表现出了梅花的坚韧和生命力。“群木方憎雪,开花长在先”两句,突出了梅花耐寒的特性,尽管其他树木畏惧寒冷,但梅花却在冰天雪地中盛开,彰显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傲霜斗雪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人用“流莺与舞蝶,不见许因缘”来表示梅花在早春时节开放,吸引众多鸟类和蝴蝶前来欣赏。诗人以拟人手法描绘出梅花的美好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梅花芬芳品性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梅花》是唐代诗人李中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9世纪,即唐朝末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诗歌创作的同时,李中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他虽然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但在官场上却并不得意。这可能是因为他性格刚直,不愿随波逐流,所以在官场中受到了排挤。这种人生际遇使他对梅花的品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写下了这首赞美梅花高尚品质的诗歌。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唐朝的社会风气逐渐由开放转向保守,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个人品格和道德修养。梅花作为春天的使者,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因此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吟咏的对象。李中的这首《梅花》正是这个时代风气的体现,通过描绘梅花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