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古
碧城楼角重凝眸,迤逦平原接古丘。
七国战争人不见,六朝兴废水长流。
远烟芳草年年事,明月清天夜夜愁。
范蠡功成在何处,五湖波上一扁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矗立在绿色城市一角的楼宇,延伸到古老的丘陵地带。
曾经七国的战乱已经消失在岁月里,而六朝的繁荣与衰败只剩下水流的痕迹。
远处的烟雾和青青草地的景象年复一年地更替着,明月的清光照耀着夜晚的天空,让人不禁感到忧愁。
范蠡成功的地方如今何在呢?只留下湖面上的那一叶扁舟。
去完善
释义
1. 碧城:指华丽的楼阁或宫殿。
2. 楼角:楼阁的一角。
3. 重凝眸:再次凝视。
4. 迤逦:曲折连绵的样子。
5. 平原:地势平坦的地区。
6. 古丘:古代的坟墓。
7. 七国战争:这里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战争。
8. 六朝:历史上南京地区的六个朝代,分别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9. 兴废:兴衰更替。
10. 水:这里指的是长江。
11. 长流:长久地流淌。
12. 远烟:远方的烟雾。
13. 芳草:比喻美好的事物。
14. 夜夜愁:每天都感到忧愁。
15.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谋臣,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隐居于太湖一带。
16. 五湖:这里指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
17. 一扁舟:一条小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怀古诗的佳作。诗人借凭吊古城之景,表达了对于历史的深沉反思和忧虑。首先,诗人选取了“碧城楼角”这个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景观作为切入点,以凝眸的姿态展现出对历史的回望与沉思。随后,通过描述平原上的古丘以及消逝的七国战争,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和不可逆转的规律。接着,诗人进一步将思绪延伸到六朝兴废的历史长河中,使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和水流的长久不息。而在描绘这些自然景色时,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当年战事的硝烟和芳草纷飞的意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深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悼古》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陈襄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作于宋仁宗时期(960-1063年),这一时期,陈襄正值中年,处于人生和事业的黄金时期。他曾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职,对北宋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有深刻的了解。
在陈襄生活的时代,北宋正处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期。然而,随着政治斗争的加剧,一些士大夫开始怀念古代的美好,希望能恢复古代的道德风尚。陈襄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对此深有感触。在这首诗中,他以古喻今,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现实社会中道德沦丧的忧虑。
《悼古》一诗通过对古代先贤的缅怀,表达了陈襄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道德沦丧的忧虑。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陈襄个人的情怀,也折射出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对社会现实的关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陈襄所处时代的背景以及他的思想观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