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真香清而烈有法用柚花建茶等蒸煮遂可柔和相识分惠热之果尔但至末爨则降真之性终在也
南海有枯木,木根名降真。评品坐粗烈,不在沈水伦。高人得仙方,蒸花助氤氲。瓦甑铺柚蕊,沸鼎腾汤云。熏透紫玉髓,换骨如有神。矫揉迷自然,但怪汲黯醇。铜炉既消歇,花气亦逡巡。馀馨触鼻观,到底贞性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南海有一棵古老的沉香树,它的根部被称为降真香。虽然它的香气醇厚热烈,但却比不上海南沉水的香气。得道的高人找到了神秘的仙方,利用蒸汽来蒸开花朵,增加其氤氳的香气。他们用瓦罐装着柚子的花蕊,用沸水在鼎中煮沸,让香气在空中飘荡。这香气如同紫色的玉髓一般,穿透肌肤,仿佛具有神奇的力量。尽管这种香气经过了人工的加工和调制,但它依然保持着自然的韵味,只是感觉有些浓厚。当铜炉中的火熄灭之后,花朵的香气也渐渐消退。然而,那残留在空气中的余香仍然触动着人们的嗅觉,让人始终能感受到它那坚定的、纯净的本质。
去完善
释义
1. 降真香:一种香木,因其特殊的香气可以中和其他香料的烈性。
2. 南海:指中国南部沿海地区,这里是降真香的主要产地。
3. 评品:评价、鉴定。
4. 粗烈:指降真香的香气较为浓烈。
5. 沈水伦:沉香木的一种,其香气醇厚,被认为是上等香料。
6. 高人:德行高尚的人。
7. 仙方:指神秘的制香方法。
8. 蒸花:指将花朵放入蒸锅中加热以提取香气。
9. 氤氲:香气弥漫的样子。
10. 瓦甑:陶制的蒸锅。
11. 柚蕊:柚子花的蕊心部分。
12. 沸鼎:煮沸的水。
13. 汤云:沸腾的水汽。
14. 紫玉髓:紫色的玉石,这里比喻降真香被熏染后的颜色。
15. 换骨:脱胎换骨,形容香气给人带来的神奇效果。
16. 矫揉:过分雕琢。
17. 自然:天然的状态。
18. 汲黯醇:指美酒的味道醇厚。
19. 消歇:停止、消失。
20. 花气:花香。
21. 逡巡:徘徊不前。
22. 鼻观:嗅觉。
23. 到底:始终、到底。
24. 贞性:指降真香原本的香气特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降真香清而烈有法用柚花建茶等蒸煮遂可柔和相识分惠热之果尔但至末爨则降真之性终在也》,是南宋诗人郑刚中所作。全诗通过对降真香的研究和蒸花的过程,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理解和欣赏。
首联描述了南海地区的一种枯木,其根部被称为“降真”。虽然它的品质不如沉香,但因其天然的特性而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
颔联和颈联描述了高人发现了一种仙方,通过蒸花(柚子花)和加入建茶,可以使降真香的香味更加醇厚且不失其本身的特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瓦甑铺柚蕊,沸鼎腾汤云。”的意象,生动地展示了这一过程。
尾联则描绘了当这个过程结束后,降真香依然保持着其原本的特性,香气虽然减弱但仍然能感受到其存在。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法则的理解和对事物本质的尊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降真香清而烈有法用柚花建茶等蒸煮遂可柔和相识分惠热之果尔但至末爨则降真之性终在也》,作者是南宋诗人郑刚中。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时期(公元1163年-1189年),此时南宋偏安江南,政权相对稳定,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社会民生和艺术创作。
郑刚中在南宋时期是爱国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积极参与抗金斗争,历任地方官吏,后遭弹劾被贬谪流放至江西。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为民族抵抗外侮,渴望国泰民安,同时在文学创作上抒发个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诗以降真香为主题,描述了降真香的特性和用法。通过使用柚花、建茶等蒸煮,使降真香变得柔和宜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气会逐渐消退,但降真香的本质始终如一。这首诗寓含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同时也传达出他对品质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