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秋天的时候,天空时阴时晴逐渐进入黄昏,使得整个庭院变得凄清寒冷。站在那里倾听寒冷的响声,尽管天空有云却看不到大雁的身影。夜深人静,只剩下墙上的孤灯与我相对。即使醒来了,也无法消除这漫漫长夜的寂寞。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关河令:词牌名。
2. 周邦彦:字美成,浙江钱塘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3. 秋阴时晴:秋天的阴天和晴天交替出现。
4. 渐向暝:渐渐变得昏暗。
5. 变一庭凄冷:整个庭院都变得凄凉寒冷。
6. 伫听寒声:站在那里静静聆听寒冷的声响。
7. 云深无雁影:天空中的云朵遮住了大雁的身影。
8. 但照壁孤灯相映:只有墙壁上的影子和孤独的灯光相互映衬。
9. 酒已都醒:酒已经喝完。
10. 如何消夜永:用什么方法度过这漫长的夜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秋阴”开篇,奠定了整个作品的萧瑟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时晴”的短暂温暖无法驱散弥漫四周的“凄冷”。人们仿佛可以听到寒风吹过枝头时发出的“寒声”,这种声音既刺耳又凄凉。当夜幕降临,庭院更显寂寥,四周连一只南飞的雁子都没有,只有孤独的人儿和一盏孤灯在守候。此时,一壶浊酒早已饮尽,却无法排遣漫长的夜晚,只能让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流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于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创作的一首词。在这段时间里,周邦彦已年逾古稀,经历了北宋晚期的繁荣与动荡。尽管身居高位,他对国家的忧患和人民的苦难仍感同身受。
在周邦彦生活的时代,政治腐朽、军事不振使得北宋逐渐走向衰落。然而,皇室依然过着奢侈的生活,导致民众疾苦。周邦彦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的自然景象,以表达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他的词风华丽而深沉,既表达了人生的感慨,也展现了时代的矛盾与悲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