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吟
风骚骚,雨涔涔,长洲苑外荒居深。
门外流水流澶漫,河边古木鸣萧森。
敻无禽影,寂无人音。
端然拖愁坐,万感丛于心。
姑苏碧瓦十万户,中有楼台与歌舞。
寻常倚月复眠花,莫说斜风兼细雨。
应不知天地造化是何物,亦不知荣辱是何主。
吾囷长满是太平,吾乐不极是天生。
岂忧天下有大憝,四郊刁斗常铮铮。
官军扰人甚于贼,将臣怕死唯守城。
又岂复忧朝廷苦弛慢,中官转纵横。
李膺勾党即罹患,窦武忠谋又未行。
又岂忧文臣尽遭束高阁,文教从今日萧索。
若更无人稍近前,把笔到头同一恶。
可叹吴城城中人,无人与我交一言。
蓬蒿满径尘一榻,独此闵闵何其烦。
虽然小或可谋大,嫠妇之忧史尚存。
况我长怀丈夫志,今来流落沧溟涘。
有时惊事再咨嗟,因风因雨更憔悴。
只有闲横膝上琴,怨伤怨恨聊相寄。
伯牙海上感沧溟,何似今朝风雨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风起时,有股撩人的劲头;雨滴落,有股涔涔的韵味。在这迷人的季节里,我身处遥远的长洲苑外,孤独的隐居在这里。
门外的流水静静流淌着,河边的老树在风雨中发出肃杀的声音。四周寂静无声,没有鸟儿的影子,也听不到人的声音。
我独自坐在那里,满怀忧愁,心中涌动着无数的情感。
苏州城里有着碧绿的瓦片和十万户人家,其间亭台楼阁,繁华至极。人们可以随意依靠月亮、观赏花朵,而不会受到风雨的影响。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天地的造化,也不知道什么才是人生的荣辱。他们认为只要生活安定,那就是太平盛世;只要快乐无边,那就是天生的福气。
也许他们已经忘记了天下还有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他们只听到四郊的警钟不断敲响。事实上,官军比盗贼还要扰民,将军们害怕死亡,只会龟缩在城里。
他们也不再担心朝廷的管理松懈,因为宦官们已经肆无忌惮地横行霸道。忠诚的李膺已经被捕入狱,而正直的窦武始终无法实现他的治国之策。
他们不再担忧文人墨客被疏远,文化教育已经逐渐衰败。如果没有人能够挺身而出,那么最后只能一起走向末路。
多么可悲啊,这苏州城里的芸芸众生,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和我交流。我的房间充满了蓬蒿和灰尘,孤独的心情让我倍感烦恼。
尽管个人力量微小,但仍要追求崇高的理想。历史记载了寡妇的忧虑,更何况我一直抱有壮志雄心,如今却流浪到这海洋的边缘。
偶尔我也会为世事震惊,因而感叹万分。在这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我只能通过琴声来表达内心的忧伤和哀怨。
伯牙曾经在大海之上感叹生命的无常,今天我在这里,面对风雨的洗礼,也同样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哀思。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风骚骚:形容风吹过的声音。
2. 雨涔涔:形容雨水不断的样子。
3. 长洲苑:古代皇帝的游乐场所。
4. 夐(xiòng)无禽影,寂无人音:表示环境空旷寂静。
5. 姑苏碧瓦十万户:指苏州繁华的景象。
6. 倚月复眠花:形容人们悠闲的生活状态。
7. 大憝(duì):大恶之人。
8. 四郊刁斗常铮铮:指战争频繁。
9. 官军扰人甚于贼:讽刺官员不如贼寇关心民生。
10. 李膺勾党即罹(lí)患:指李膺被陷害的事。
11. 窦武忠谋又未行:指窦武的忠诚建议未被采纳。
12. 文臣尽遭束高阁:指文人被排挤。
13. 文教从今日萧索:文化教育逐渐衰败。
14. 无人稍近前:没有人为我伸出援手。
15. 嫠(lí)妇之忧史尚存:寡妇担忧战乱的记载仍然存在。
16. 沧海溟(míng)涘(sì):指广阔无边的海洋边。
17. 因风因雨更憔悴:在风雨中更加憔悴。
18. 伯牙海上感沧溟:比喻自己内心的感慨。
去完善
赏析
《风雨吟》的全文如下:
风骚骚,雨涔涔,长洲苑外荒居深。
门外流水流澶漫,河边古木鸣萧森。
敻无禽影,寂无人音。
端然拖愁坐,万感丛于心。
姑苏碧瓦十万户,中有楼台与歌舞。
寻常倚月复眠花,莫说斜风兼细雨。
应不知天地造化是何物,亦不知荣辱是何主。
吾囷长满是太平,吾乐不极是天生。
岂忧天下有大憝,四郊刁斗常铮铮。
官军扰人甚于贼,将臣怕死唯守城。
又岂复忧朝廷苦弛慢,中官转纵横。
李膺勾党即罹患,窦武忠谋又未行。
又岂忧文臣尽遭束高阁,文教从今日萧索。
若更无人稍近前,把笔到头同一恶。
可叹吴城城中人,无人与我交一言。
蓬蒿满径尘一榻,独此闵闵何其烦。
虽然小或可谋大,嫠妇之忧史尚存。
况我长怀丈夫志,今来流落沧溟涘。
有时惊事再咨嗟,因风因雨更憔悴。
只有闲横膝上琴,怨伤怨恨聊相寄。
伯牙海上感沧溟,何似今朝风雨思。
《风雨吟》是吴融的一首五言诗,描述了作者在风雨中的感受和对社会现象的忧虑。诗人通过对风雨的描绘,反映出他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痛心疾首。在这首诗中,吴融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风雨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首联“风骚骚,雨涔涔”,描绘了风雨的景象,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接下来的两联,“长洲苑外荒居深。/ 门外流水流澶漫,河边古木鸣萧森。”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表现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在接下来的几联中,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的担忧和对朝廷的不满。他讽刺了那些只懂得追求荣华富贵的人们,痛斥了官员们的无能和贪生怕死,同时也对文臣们的遭遇表示同情。
最后的几联,诗人表达了他对自我命运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尽管现实世界充满了困境和挑战,但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风雨吟》是一首充满深刻哲理和强烈情感的诗篇,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风雨吟》是唐代诗人吴融于贞元年间(785-805年)创作的诗歌。当时,唐德宗李适即位不久,努力振兴国家,却受到藩镇割据的困扰。吴融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他在诗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心情。
诗的开头描绘了自然界风雨交加的景象,寓意着国家的动荡不安。诗人以“高歌赴洪流”的形象表达了对抗击困境、献身国家的渴望。紧接着,他想象自己乘船漂泊在风浪中,比喻处于政治风云变幻之中的孤独和无助。然而,尽管面临重重困难,诗人坚信国家和人民终究会度过难关,迎来光明的未来。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吴融身处风雨飘摇的时代,心系国家安危的精神风貌。他的诗篇不仅展示了个人遭遇,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民众的共同忧虑,从而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