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叶洞春画葡萄
引蔓牵藤寸管头,扶骊剔蚌出风流。
三千龙女抛珠佩,一个儒生拥碧油。
莫是前生封即墨,便堪作酒博青州。
齐奴倘会清妍意,免得红裙逐翠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引蔓牵藤寸管头:指在微小的机会中寻求成长与进步。
扶骊剔蚌出风流:挖掘内在价值,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三千龙女抛珠佩:形容众多才女的非凡气质和才艺。
一个儒生拥碧油:指有才华的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相互欣赏和支持。
莫是前生封即墨:或许是前世就已注定命运。
便堪作酒博青州:有机会在青州的宴会上畅饮美酒。
齐奴倘会清妍意:愿彼此懂得各自的良苦用心。
免得红裙逐翠楼:远离俗世的纷扰和喧嚣。
去完善
释义
1. 引蔓牵藤寸管头:这句描绘了画家叶洞春用画笔勾勒出葡萄藤曼的情景。其中"引蔓牵藤"描述葡萄藤的生长状态;“寸管”指毛笔。
2. 扶骊剔蚌出风流:这句表达了画作中葡萄的独特风采,仿佛从贝壳中剔出珍珠一般熠熠生辉。其中“扶骊”形容葡萄的珍贵和品质;“剔蚌”借喻挑选珍贵的珍珠。
3. 三千龙女抛珠佩:这句进一步夸大了画作的魅力,使其仿佛如天女散花般美丽。其中“三千龙女”指的是天上的神女;“珠佩”指她们的饰品。
4. 一个儒生拥碧油:这句描述了诗人自己欣赏画作时的情形。“儒生”是诗人的自称;“碧油”比喻葡萄的绿色光泽。
5. 莫是前生封即墨: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叶洞春技艺的赞美,认为他可能有造酒的天赋。其中“封即墨”是一个典故,指古时候一个叫胶鬲的人在即墨山贩卖美酒。
6. 便堪作酒博青州:这句再次强调画作的美酒感觉,好像能拿来换取青州的佳酿。其中“博青州”也涉及到一个典故,表示换取美酒之意。
7. 齐奴倘会清妍意:这句表达诗人希望画作能被更多人理解其美妙之处的愿望。其中“齐奴”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字,这里用来代指有品位的鉴赏家;“清妍”意为清新美好。
8. 免得红裙逐翠楼:这句通过对比表达诗人希望画作能有好的归宿,不被庸俗之人所亵玩。其中“红裙”代表普通百姓;“翠楼”则象征高雅的艺术场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葡萄为题材,展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通过对葡萄描绘的笔触,巧妙地传达出诗人陈普的才情与胸怀。首联“引蔓牵藤寸管头,扶骊剔蚌出风流”,诗人巧妙运用葡萄的生长习性,表现出其出类拔萃的品质和气质;颔联“三千龙女抛珠佩,一个儒生拥碧油”则通过对比不同事物,凸显出葡萄独特的魅力,借此暗喻诗人自己的才华横溢。颈联“莫是前生封即墨,便堪作酒博青州”,暗示葡萄的价值被世人所忽视,实则可以成为美酒佳酿,意味着诗人才华未得到重用;尾联“齐奴倘会清妍意,免得红裙逐翠楼”则借齐国贵族阿留的美谈,劝诫统治者要珍爱贤才,不要使文人们只能沉沦酒色,抒发诗人的忧虑之情。全诗构思巧妙,言近旨远,寓情于物,耐人寻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嘉靖年间,时局动荡,江南水乡的陈普在家闲居,曾受到过科举落第的打击,让他陷入短暂的消沉。但文人雅士的身份使他在诗书画方面颇有造诣。
在盛夏的一个午后,他收到了挚友叶洞春的来信,信中附有他的新作——一幅名为“秋趣图”的葡萄画作。作为知交,陈普为这幅画作所触动,他以文人独有的感悟和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画作中的美好。于是即兴挥毫,写下了《赠叶洞春画葡萄》这首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