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风
噫气含朝籁,离星动夕躔。
威灵随汉筑,煦妪上虞弦。
清拂兰台客,徐飘郑圃仙。
来应凭虎啸,去不待蛇怜。
塞外凄天马,林端饱露蝉。
入松和韵古,转蕙逐光妍。
黄落汾睢地,悲歌易水天。
如何箕颍上,独取一飘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噫气含着早晨的自然声音,离去的星星在夜晚移动。
威严的力量伴随着汉朝的建筑,阳光普照在上虞的琴弦上。
清新的风吹拂着兰亭的客人,缓慢飘动的云彩伴随着郑国的圃园。
到来依赖于虎的咆哮,离去不需要等待蛇的怜悯。
荒野外的马儿显得凄凉,树梢上的露蝉吃得饱足。
进入松树的声音和谐古老,转向蕙花的方向追随光明的美丽。
黄色的落叶洒满汾河与睢水之地,悲伤的歌曲响彻易水之滨的天际。
如何才能在箕颍之上,独自取得一片树叶的捐赠呢?
去完善
释义
以下是对该首古诗的注释:
1. 赋风:诗题,为《赋风》。
2. 噫气含朝籁:意指清晨的气息中包含着自然的声音。
3. 离星动夕躔:描绘星辰在夜晚移动的景象。
4. 威灵随汉筑:表示威严的神灵伴随着汉代的礼乐。
5. 煦妪上虞弦:在上虞之地弹奏出美好的音乐。
6. 兰台客:指贤能之士。
7. 郑圃仙:源自《史记·滑稽列传》中"郑人掘井"的故事,代指机智的人。
8. 来应凭虎啸,去不待蛇怜:形容来去自如、不被外界所影响。
9. 塞外凄天马,林端饱露蝉:描绘塞外的边马和林间的露蝉。
10. 入松和韵古,转蕙逐光妍:描述松树和蕙草在风中摇曳生姿。
11. 黄落汾睢地:描绘汾睢之地落叶纷飞的景象。
12. 悲歌易水天:来自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表达悲伤之情。
13. 如何箕颍上,独取一飘捐:诗人感叹为何箕子河上的人们只关注个人的得失。
去完善
赏析
《赋风》这首词以风为载体,通过描绘风的形态、动态及所引发的环境变化,展现了一幅广阔且生动的画面。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地理环境均为古诗词中常见元素,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敏感度。
上阕描述了风的特点与威力。从朝至夕,风的变化带来了丰富的音效和视觉感受。"威灵随汉筑,煦妪上虞弦"是借历史故事传达出风的力量和智慧。"清拂兰台客,徐飘郑圃仙"则分别将古代文人墨客与隐逸之士融入风中,体现出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下阕写风在自然环境中的影响。“塞外凄天马,林端饱露蝉”展现了西北边陲的风光。"入松和韵古,转蕙逐光妍"则形象地表现了风穿梭于不同生态环境时的优美姿态。结尾两句借助历史典故表达了对风吹落的无奈以及哀伤情感的宣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风》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宋庠的一首名篇。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94年,正值北宋王朝鼎盛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在创作此诗时,宋庠本人正在经历人生的重要阶段。他曾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但随后卷入了一场政治风波,被贬为地方官员。尽管如此,宋庠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依然坚持创作,以期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一时期,北宋文坛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如苏轼、苏洵、王安石等,他们共同推动了北宋文化的发展。此外,由于北宋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文学创作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支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宋庠的诗歌创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