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沂风亭

标题包含
沂风亭
四楹倚岩壁,一径临烟坞。 诜诜讲习罢,济济生徒口。 振衣嘉树阴,浴德青江浒。 舞咏自忘归,何须在邹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四间房屋傍靠着岩石和墙壁而建,一条小路正对着烟雾笼罩的小港口。学生们在教室里熙熙攘攘地学习探讨,每个人都十分专注。在高大树木的阴凉下,他们整理衣物,感受着美好时光。沐浴在清澈江河的岸边,他们仿佛忘记了回家的路。在这里,他们载歌载舞,相互切磋技艺,何必一定要去那遥远的山东呢?
去完善
释义
1. 沂风亭:古代亭名。位于沂山。 2. 刘仲堪:字邦直,宋代官员,曾任国子祭酒,擅长书法与诗歌创作。 3. 四楹:四根柱子,这里指亭子的结构。 4. 倚岩壁:靠着岩石的墙壁。 5. 一径:一条小路。 6. 临烟坞:靠近烟雾弥漫的小村庄。 7. 诜诜:形容众多的人齐声说话。 8. 讲习:讲授学业,学习知识。 9. 济济:人多的样子。 10. 生徒口:学生们一起朗诵的样子。 11. 振衣:整理衣服。 12. 嘉树阴:美好的树荫下。 13. 浴德:沐浴在德行之中。 14. 青江浒:清澈的江边。 15. 舞咏:边跳舞边唱歌。 16. 忘归:忘记回家。 17. 邹鲁:古代诸侯国,这里代指文化教育发达之地。
去完善
赏析
《沂风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刘仲堪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下进行教学和修身养性的场景。首先,“四楹倚岩壁,一径临烟坞”展示了沂风亭所在的地理位置,它倚靠在岩石上,周围的小径通往烟雾笼罩的湖泊和农田。接着,“诜诜讲习罢,济济生徒口”描述了诗人在此地进行教学的场景,众多学生聆听教诲,展现了这个环境的教育意义。之后,“振衣嘉树阴,浴德青江浒”表达了诗人在树下整理衣襟、江边沐浴德行的形象,暗示着诗人对道德品质的追求。最后,“舞咏自忘归,何须在邹鲁”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修养,完全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不必一定要去孔孟故乡山东邹鲁寻找这样的氛围。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自我修炼和教育他人的高尚情操,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沂风亭》是南宋诗人刘仲堪的一首名篇。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宋朝,由于政治腐败、外患频仍,国力逐渐衰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刘仲堪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美好,表达了向往宁静、超脱世俗的愿望。 刘仲堪是南宋的一位文人,他一生历经坎坷,多次科举落榜,生活困苦。然而,他却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保持高尚的品格。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在《沂风亭》这首诗中,刘仲堪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沂风亭周围的美丽风光,借以表达自己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超脱。 与此同时,刘仲堪所处的时代,正值南宋末年,国家危机四伏,百姓疾苦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刘仲堪的诗作显得尤为可贵,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刘仲堪传达出一种对人生命运的豁达态度,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