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骆奉礼从军
玉塞边烽举,金坛庙略申。羽书资锐笔,戎幕引英宾。
剑动三军气,衣飘万里尘。琴尊留别赏,风景惜离晨。
笛梅含晚吹,营柳带余春。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边防烽火燃起,庄严的战略部署已经展开。书信如飞,调兵遣将,英勇之士云集在帅帐之中。利剑出鞘,军队士气昂扬,战袍飘扬,战火纷飞。临别前的宴会,琴声悠悠,我们珍惜这离别的一刻。暮色渐深,笛声依旧悠扬,营地里的柳树仍带着春天的气息。期盼你能得胜归来,庆祝的队伍会在城市的街巷里载歌载舞。
去完善
释义
1. 玉塞:指汉朝时西域的玉门关,这里借指边疆地区。
2. 烽举:烽火燃起,指战争爆发。
3. 金坛:祭坛的美称,这里指的是唐玄宗祭祀天神祈祷胜利的地方。
4. 庙略:国家庙堂上的战略谋划,这里指的是国家的军事策略。
5. 羽书:紧急军情文书。
6. 锐笔:优秀的文才。
7. 戎幕:军帐,这里指的是军事指挥机构。
8. 三军:古代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这里泛指全军。
9. 剑动:挥舞宝剑,形容士气高昂。
10. 衣飘:战袍随风飘扬,象征英勇出征。
11. 万里尘:指远征征途中的风尘。
12. 琴尊:弹琴饮酒,指悠闲的生活。
13. 别赏:临别时的欣赏与留恋。
14. 晨:一天中的早晨,这里指离别之时。
15. 笛梅:笛子吹奏的曲子,比喻离别之情。
16. 营柳:军营周围的柳树,代指军营生活。
17. 余春:指春天的尾声,意味着离别的时刻。
18. 希:希望。
19. 勒石:刻碑留念,这里指立下战功。
20. 歌舞:欢庆胜利的歌舞表演。
21. 城闉:城郭,这里指长安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事紧急、烽火连天的场景。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英勇善战的将士,同时对他们的离别表示惋惜。"玉塞边烽举,金坛庙略申"表达战争已经打响,国家发动的雄图大略正在实施。接下来的诗句展示了将士们英勇不屈的形象,"剑动三军气,衣飘万里尘"揭示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决心和气概。
然而诗人的情感并不局限于战场,他还以"琴尊留别赏,风景惜离晨"表达了在即将离开之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不舍。"笛梅含晚吹,营柳带余春"则是对战地生活点滴的怀念,即优美又略带哀愁。结尾两句"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闉"表达了诗人对战事的忧虑,希望战友们早日胜利归来。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丰富,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现实,也流露出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骆奉礼从军》这首诗是初唐时期著名文人李峤所创作的送别诗。此诗创作于公元659年左右,当时唐朝正处在新政权的巩固阶段,边境战争频繁。
在此时期,李峤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多次被贬谪,又因直言进谏而受到皇帝的猜忌。然而,这并未影响到他对国家忠诚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关切。在与友人离别之际,他创作了这首抒发豪情壮志和忧虑心情的诗篇。
在诗歌中,李峤描绘了战场的惨烈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同时也传达出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这种情感既源于他个人的遭遇,也受到了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