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兴
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唐虞贵民食,只是勤播种。
前圣后圣同,今人古人共。一岁如苦饥,金玉何所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枚玉片飘在空中如同微尘轻盈,一粒米粮堆积如山显出厚重。
唐尧虞舜时代重视民生粮食,百姓勤劳耕种才得以保障供给。
古往今来先贤圣人都看重民生,今天的人们与古人共有共同的认知。
如果一年间粮食歉收百姓忍饥挨饿,金银玉器又怎能为人们带来温饱呢?
去完善
释义
1. 片玉:比喻微小的事物或轻微的过失。
2. 一尘:佛教语,指一粒微尘,喻指极小的东西。
3. 粒粟:一颗粮食。
4. 山丘:坟墓。这里指生死之事。
5. 唐虞:即唐朝和虞朝,分别指唐朝的皇帝和虞朝的皇帝。
6. 民食:百姓的食物。
7. 勤劳:指辛勤劳动。
8. 播种:种植农作物。
9. 前圣后圣:指过去的圣人和现在的圣人。
10. 今人古人:指现在的人与古代的人。
11. 共:共同。
12. 岁:年。
13. 如苦饥:好像极度饥饿一样痛苦。
14. 金玉:黄金和美玉,泛指财富。
去完善
赏析
《古兴》是唐朝诗人聂夷中的一首小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此诗的主题是关注民生、粮食问题以及贫富差距。通过描述片玉与粒粟的对比,突显了粮食和民众的生存问题的重要性。虽然片玉在聂夷中的时代可能被看作宝贵的物品,但它仍不及一粒稻谷来得珍贵。聂夷中在此提醒人们,无论古今圣贤,都要重视民众的基本温饱需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兴》是唐朝诗人聂夷中的代表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正是唐朝晚期动荡不安的时期。聂夷中是农村出身,深知民间疾苦,因此他的诗作多以反映农民生活和社会现实为主题。
在这首诗中,聂夷中以古代贤者的形象出现,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农民的同情。当时,唐朝晚期社会矛盾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聂夷中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无法袖手旁观,于是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聂夷中的时代,唐朝已经进入了衰败阶段。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百姓生活困苦。然而,朝廷却仍然追求奢侈享乐,使得民生更加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聂夷中深感痛心,写下了这首《古兴》,以此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