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山居逸人
十亩余芦苇,新秋看雪霜。世人谁到此,尘念自应忘。
斜日风收钓,深秋雨信梁。不知双阙下,何以谓轩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表达诗人超脱世俗的诗。下面是这首诗的现代白话文翻译:
十多亩的芦苇荡,到了秋天就变成了白色的雪霜。又有谁能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自然就会忘记尘世的杂念。夕阳西下,微风收起了钓鱼竿;深秋时节,秋雨送来了信鸽。不知道那双古城的门阙下,又是如何被华丽的衣冠所装饰的呢?
去完善
释义
1. 芦苇:多年水生植物,具有纤细的秆和广展的叶片,根茎可作建筑材料。这里用以形容居住环境的简陋与自然。
2. 新秋:初秋。
3. 雪霜:喻指芦花白如雪霜。
4. 世人:一般的人,普通人。
5. 尘念:世俗杂念。
6. 斜日:偏西的太阳。
7. 风收钓:以风吹钓鱼。比喻隐居生活的高雅与闲适。
8. 深秋雨信梁:描述深秋时节,雨落在屋檐下的信梁上。信梁,即檐下承托瓦的木梁。
9. 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等大门前两侧的高台,台上建楼观,常常成为诗人象征朝廷的象征。
10. 轩裳:指高官厚禄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日田园生活画卷。诗人以“十亩余芦苇”起笔,为新秋时节的山居渲染了浓厚的田野气息。随着秋天的来临,芦苇丛中出现了一层薄薄的雪霜,这是大自然馈赠给山居民的一份礼物。接下来的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繁华世界中的世俗之人有谁能够来到这里呢?置身于如此美景之中,尘世之念自然会烟消云散。
诗人接着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来展现山居生活的美好:夕阳西下之时,微风轻拂,垂钓者满载而归;而连绵不断的秋雨则滋润着农田里的庄稼。在这番宁静祥和的氛围中,诗人不禁产生疑问:红尘俗世的那些官员们身居庙堂之高,又怎知山林之间的快乐呢?这里的“双阙”和“轩裳”都是古代高官的象征,诗人借此表达对世事纷扰的不满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山居逸人》是晚唐诗人黄滔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的衰落已经日益明显,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而诗人黄滔则在这时活跃于文坛,并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在这个动乱时期的宁静心态。黄滔作为一个文人,在面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动荡时,选择了通过诗歌来表达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在他的笔下,山居生活成为了一种理想的隐逸方式,使他在纷扰的世界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黄滔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出身贫寒,勤奋好学,但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尽管遭受了多次挫折,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在五十多岁时考中了进士。然而,在他步入仕途后,仍然面临着种种困境,这也使得他更加珍视自己的心灵家园。
在这个时期,唐王朝的统治已经开始动摇,各种矛盾激化,社会风气日趋败坏。面对这样的现实,许多文人选择远离尘世,寻求心灵的平静。黄滔也在这种情况下,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山居生活中,创作出了这首充满哲理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