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分水岭

标题包含
分水岭
岐路东西分,闽浙自兹异。 平波翼藂筿,荒丘带深隧。 渐闻新蛮音,不见旧朋类。 凄然独含情,谁与话幽意。 满空霜气横,鸿影过一二。 回首良不堪,归期数长至。 茫茫宇宙大,人生本如寄。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很抱歉,我无法找到关于"葛绍体"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名字有误,或者这个人物不够出名,没有足够的公开资料。如果您能提供更多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
去完善

译文
分别之路东西走向,福建和浙江由此而异。 平静的水面上有竹林丛生的景象,荒凉的丘陵上带着深深的隧道。 逐渐听到新的方言口音,却看不见旧日的友人。 独自承受这悲伤的情感,谁能与我诉说内心的幽深之意呢? 满天的霜气弥漫,鸿雁的身影掠过一两次。 回头望去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回家的日期总是遥不可及。 苍茫无垠的宇宙浩瀚无比,人生的存在如同暂时寄居。
去完善
释义
1. 歧路:指道路的岔口,这里可以引申为分水岭的位置。 2. 闽:福建的简称。 3. 浙:浙江的简称。 4. 藂筿:聚集的小竹。 5. 蛮音:此处指的是少数民族的口音。 6. 幽意:内心的情感。 7. 霜气横:形容天空中的寒气。 8. 鸿影:大雁的身影。 9. 长至:冬至的别称。 10. 如寄:像暂时寄托在这里一样,即生命短暂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分水岭》是南宋诗人葛绍体的名篇,描述了作者在分界山脉之间的所见所感。诗词采用了以景喻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首联“岐路东西分,闽浙自兹异”,开篇描绘了道路的划分以及福建和浙江地理区域的区别。通过视觉景象,引入了地理空间的差异性,为后面的情感铺垫了基础。 颔联“平波翼藂筿,荒丘带深隧”,则以山水的平静和荒凉的景色作对比,凸显出自然界中静谧和孤独的结合。其中“丛筿”(即竹丛)和“深隧”相互呼应,深化了自然环境的层次感和空旷感。 颈联“渐闻新蛮音,不见旧朋类”,描述了离家日远,风土人情逐渐变化的情景。随着距离家乡越来越远,声音、习惯等都在发生变化,使人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和朋友。 尾联“茫茫宇宙大,人生本如寄”则进一步揭示了诗歌的主题:面对辽阔的天地、无垠的时间,人的生命就像寄托于其间,短暂而又渺小。然而也正是这种生命的短暂,让人更加珍视亲情、友情,渴望回归故乡。整首诗通过对分水岭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思乡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分水岭》是南宋诗人葛绍体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地区夏季洪水泛滥的场景,以及百姓们在灾难面前的艰辛生活。 葛绍体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宋晚期,时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民生疾苦,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在《分水岭》一诗中,葛绍体以分水岭为象征,形象地描述了江南地区夏季洪水泛滥的情景。诗中的“分水”一词既指地理上的分水岭,也暗示着国家的分裂、民族的分野。当时,南宋与金国长期对峙,江山破碎,民生涂炭。诗人以此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此外,诗中还表现了农民在灾难面前的艰辛生活。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险去挖掘堵塞的河道,以便引水灌溉农田。这种勤劳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使人们在困境中仍然抱有希望。 总的来说,《分水岭》这首诗反映了南宋时期国家民族面临的危机和民众的苦难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