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赴调归忧时题壁

标题包含
赴调归忧时题壁
上林一株木,其大千百围。 栽培自上古,婆娑荫八维。 云何岁月老,颓衰复颓衰。 守者勿灌溉,伐者交剥椎。 木根既不固,枝叶何所依。 心骨又有蠹,皮肤何能为。 安得善场师,转回阳春熙。 变却久悴态,如彼正茂时。 坐令万虫蚁,稍托庇命丝。 嗟嗟难尔必,慨然动长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淳(1892年-1970年),字子庄,号半丁,江苏苏州人。中国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陈淳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年轻时曾就读于苏州草桥中学,后赴上海求学,先后毕业于上海美术...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篇描述树木生长的古文诗。现在我将它译为优雅的现代白话文: 在上林地区有一棵大树,它的树干粗大,需要数百人才能合抱。这棵树从古代就开始种植,如今枝叶繁茂,遮天蔽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棵树已经衰老不堪,树干开始枯萎,树皮也脱落了。守护着这棵树的人没有好好照顾它,砍伐者则不断剥削它的价值。树根不再坚固,枝叶无法依靠;树干被蛀虫侵蚀,树皮已无力保护。我多么希望有一位好的园艺师,能将春天的阳光重新带回这棵树上,让它摆脱长久以来的憔悴状态,恢复往日的生机。这样,许多生物就能在树下得到庇护,延续生命。可惜这样的愿望很难实现,这让我不禁感慨万分,心中充满了悲伤。
去完善
释义
《赴调归忧时题壁》注释: 1. 上林:古代皇家园林名,此处用来比喻国家或政府。 2. 婆娑:形容树木枝叶繁茂的样子。 3. 八维:指八方,即东、南、西、北四个主要方向与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次要方向。 4. 云何:为何,表示疑问。 5. 岁月老:意指时间流逝,树木老化。 6. 伐者:砍伐树木的人。 7. 剥椎:剥皮敲击,这里指对树木的破坏行为。 8. 木根既不固,枝叶何所依:树木根基不稳,枝叶就无法依靠。比喻国家基础不稳固,则难以发展。 9. 心骨又有蠹:树心被虫蛀空,喻指国家内部出现问题。 10. 皮肤何能为:树木表皮虽有生机,但已无法发挥作用。比喻国家外表繁荣,实则问题重重。 11. 安得善场师:希望有能干的园丁出现。 12. 转回阳春熙:恢复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13. 久悴态:树木长期枯萎的状况。 14. 万虫蚁:众多的动植物。 15. 庇护命丝:寻找生存的空间。 16. 嗟嗟:感叹词,表示叹息。 17. 难尔必:难以实现的目标。 18. 慨然:感慨万分的心情。 19. 动长悲:激起深深的悲痛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赴调归忧时题壁》是宋代诗人陈淳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以树为喻,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对改革的期待。 首联“上林一株木,其大千百围”,描绘了一棵参天古树的壮丽景象。这里用树木之大来形容国家的繁盛和强大,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颔联“栽培自上古,婆娑荫八维”,说明这棵树历史悠久,曾经枝繁叶茂,为国家遮风挡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树势逐渐衰退。 颈联“云何岁月老,颓衰复颓衰”,表达出作者对国家现状的担忧:为何岁月催人老,国家也日渐衰落?这种担忧在尾联得到了进一步表现。 接下来四句(“守者勿灌溉,伐者交剥椎。/木根既不固,枝叶何所依。/心骨又有蠹,皮肤何能为”)揭示了导致国家衰弱的原因:一方面,管理者疏于维护;另一方面,有人为了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这样,国家根基不再稳固,民众失去依靠。 尾联(“安得善场师,转回阳春熙。/变却久悴态,如彼正茂时。/坐令万虫蚁,稍托庇命丝。/嗟嗟难尔必,慨然动长悲。”),作者发出呼唤:希望有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恢复国家繁荣昌盛的局面,让亿万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同时,作者对此表达了深深的担忧和悲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赴调归忧时题壁》是南宋诗人陈淳在调任京官时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离任之际的忧虑之情,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创作背景如下: 1. 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不详。 2. 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陈淳是南宋的一位官员,他在地方任职多年,政绩斐然。然而,在调任京官之际,他却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才能无法适应朝廷的高压环境,同时也挂念着家乡的亲人和朋友。这种忧虑之情在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士人难以施展抱负。陈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同时,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普遍关注民间疾苦,关心家国命运,这也使得陈淳在离任之际,更加担忧自己是否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