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閒居杂咏三十二首·智

标题包含
閒居杂咏三十二首·智
智者人之烛,於我非外铄。 清明本在躬,无容自昏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淳(1892年-1970年),字子庄,号半丁,江苏苏州人。中国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陈淳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年轻时曾就读于苏州草桥中学,后赴上海求学,先后毕业于上海美术...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智慧是照亮人们道路的明灯,对我而言并非外在施加之物。内心的清醒和明察源于自身,不应允许自己陷入昏庸与混沌。
去完善
释义
1. "智者人之烛":烛,照明之物,此处借指智慧。这句是说智慧是照亮人们前进道路的东西,使人们能够识别善恶,分辨是非。 2. "於我非外铄":外铄,外在的给予。这句是说智慧并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自己内在所拥有的。 3. "清明本在躬":躬,自身,这里是指自己的内在。清明,清楚明白。这句是说,人自身的清楚明白来自内在的修养和智慧,而不是外界的影响。 4. "无容自昏濁":昏濁,愚昧无知。这句是说,人的智慧使他能够明辨是非,不可能自己变得愚昧无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智者”为题,诗人认为智慧是人生的明灯,是我们自身的内在品质,而不是从外部获得的。智慧使人们保持清醒、明白事理,不会陷入混乱和愚昧。诗人倡导人们要善于运用自身的智慧,不依赖外在的灌输,通过自我反省和内省来获得心灵的光明。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对智慧的自主掌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宋时期,理学名家陈淳完成了他的诗作《闲居杂咏三十二首·智》。在这段时间里,陈淳遭遇了一些人生困境,他被调离家乡,在远方担任了一个小官职。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包括蒙古的崛起和南宋政权的逐渐衰弱。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陈淳渴望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他选择了专注于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研究,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 在《闲居杂咏三十二首·智》中,陈淳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抒发了自己对于智慧的感悟。他认为智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积累和提高。这首诗既体现了陈淳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也展示了他在这个特殊时期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