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诸友寻幽登飞来峰
湖际山何限,飞来独著名。
玲珑疑鬼凿,崷崒自天成。
猿去犹存洞,龙归尚有泓。
树因含玉润,泉为炼丹清。
桂子排空落,莲花浥露擎。
鹫形传佛国,灵应动神京。
翻译贤人迹,稽留隠者情。
修藤垂万岁,孤石记三生。
夜讲台偏古,春风桧重荣。
宾王辞可讯,慧理塔难平。
客至心多恋,僧居虑自轻。
跻攀虽诘屈,临眺独高明。
观阙雄三岛,衣冠迈百城。
东南且行在,西北待经营。
溟涨无涯涘,江流但注倾。
一时归眼界,终古播诗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湖边山岳连绵不绝,这座飞来山却独自闻名。
岩石精巧如同鬼斧神工,峻峭陡立仿佛天然而成。
山中洞穴留有猿猴的痕迹,山下清泉仿佛龙脉凝聚。
树木因内含玉石而滋润光泽,泉水则是为炼制仙丹的源泉。
桂花在空中飘落,莲花沾满露水傲然挺立。
这里山势似鹫传扬佛教思想,更兼灵气涌动触动神思。
翻译古人的遗迹,体验隐士生活的情感。
千年的藤蔓垂下,孤独的山石见证三世轮回。
夜晚讲经的古台显得特别古朴,春日里的桧柏重新焕发新绿。
当年文人墨客的诗篇流传至今,高僧大德的舍利塔犹在眼前。
访客来到此处心生眷恋,僧侣居于深山处之泰然。
爬山时虽然道路崎岖,站在高处却能俯瞰美景。
望见宏伟的皇宫和庙宇,感受到超越凡尘的气氛。
立足此地,游目骋怀,东南方已经游览,西北部尚待探索。
海洋与陆地相连无垠,江河之水滔滔不绝。
这所有的景象都汇集在眼底,永恒地传唱诗歌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湖:这里指的是西湖。
2. 飞来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的北侧,是一座古老的山峰。
3. 玲珑:形容山石、建筑等精巧细致。
4. 鬼凿:形容奇特的自然景色,此处用来赞美飞来峰的独特景观。
5. 崷崒:形容山高耸的样子。
6. 泓:指水深的地方。
7. 桂子:桂花。
8. 莲花:此处指莲花峰,飞来峰的一部分。
9. 鹫形:形容山峰的形状像鹫鸟。
10. 灵应:这里指的是飞来峰的神灵显应。
11. 贤人:指有德行的人,这里用来赞美文珦和他的朋友们。
12. 稽留:停留。
13. 隠者:指隐士,这里用来赞美文珦和他的朋友们。
14. 台:指讲台。
15. 桧:指桧柏树。
16. 宾王:指骆宾王,唐朝诗人。
17. 慧理塔:位于飞来峰的一座佛塔。
18. 三岛:指古代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
19. 百城:形容众多的城市。
20. 行在:指当时的京城临安(今杭州)。
21. 西北:指北方和西方的广大地区。
22. 溟涨:形容海洋广阔无边。
23. 江流:指长江。
24. 一时:指立刻。
25. 终古:指永远。
去完善
赏析
《同诸友寻幽登飞来峰》是一首描绘诗人与友人游览飞来峰的情景和感受的诗。诗人在诗歌中通过对飞来峰的生动描述,表达了其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诸友寻幽登飞来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初期,公元960-1127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最终由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释文珦,他是南宋初期的诗人和僧人,他的诗歌作品主要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主要是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文人墨客,以诗歌为寄托,表达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飞来峰作为西湖名胜之一,因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丰富的宗教文化背景,成为了许多诗人墨客的灵感来源。释文珦在这首诗中,通过对飞来峰的描绘,表达了他在寻找幽静之境的过程中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向往之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