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得月以木阴蔽遮为恨
夏日思栽千树林,月明恨不扫寒阴。
眼前物物皆如此,世事何能两遂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炎炎夏日里,我渴望拥有一片繁茂的树林,但在明亮的月光下,我却怨恨无法驱散寒冷阴暗的心情。万物似乎都处在这种状态,而生活中又怎能事事顺心如意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林下得月:指在树林下享受月光的照耀;2. 以木阴蔽遮为恨:遗憾树木阴影遮挡了月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林下得月以木阴蔽遮为恨》是南宋诗人戴复古所作。这首诗通过描绘林间月色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遗憾。前两句“夏日思栽千树林,月明恨不扫寒阴”,表达了诗人渴望营造一个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但又因树木遮挡月光而感到遗憾的心情。后两句“眼前物物皆如此,世事何能两遂心”,则传达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世间万事万物往往不能尽如人意,人们很难得到完全称心如意的结局。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林下得月以木阴蔽遮为恨》是宋代诗人戴复古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00年左右,正处于宋朝晚期。
在那个时候,社会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但内部矛盾依然存在。经济方面,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商业也得到了繁荣。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诗词歌赋的成就尤为突出。
作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戴复古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在《林下得月以木阴蔽遮为恨》这首诗歌中,戴复古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情。这种情感表达正是他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