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边上从事
戎装佩镆鎁,走马逐轻车。
衰草城边路,残阳垄上笳。
黄河穿汉界,青冢出胡沙。
提笔男儿事,功名立可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战士们穿着军装,佩戴着锋利的剑,骑马追赶着轻便的战车。
在城边的路上,长满了枯萎的杂草;在山坡上,夕阳与悲凉的号角声相伴。
黄河穿过汉朝的疆界,而那座绿色的坟墓却在遥远的边疆之地出现。
提起笔来写下男儿的事迹,以功名为荣,为自己感到自豪。
去完善
释义
1. 戎装:古代军服;
2. 佩镆鎁:佩戴宝剑;
3. 走马:骑马奔走;
4. 轻车:轻便的车辆;
5. 衰草:枯萎的草;
6. 城边路:城市边缘的道路;
7. 残阳:夕阳;
8. 垄上笳:田野里的军号;
9.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墓;
10. 胡沙:指胡人聚居的地方;
11. 提笔:拿起毛笔;
12. 功名:功绩与名誉。
去完善
赏析
《送边上从事》是一首描绘边疆生活、表现英雄豪情的诗作。首联描述了士兵们身着戎装,佩戴宝剑,骑着快马追逐轻型战车的情景,展现出军人的威武与雄壮。颔联通过描写城边的衰草和垄上的残阳,表现出边疆的荒凉与寂寥。颈联中的“黄河穿汉界”意味着两军对阵的紧张局势,而“青冢出胡沙”则暗示着战争的无情与残酷。尾联则以“提笔男儿事,功名立可夸”鼓励将士们英勇杀敌,建功立业,显示出作者对边疆战士们的期许与赞美。整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强烈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呈现出一幅边疆战争的画卷,令人感受到诗人对战争的忧虑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边上从事》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周繇所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唐玄宗时期,公元713年至755年。在这个时期,周繇的生活并不如意,他曾多次尝试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但都未能成功。这使得他对官场的虚伪和腐朽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民间的疾苦有了更深的同情。
当时,唐朝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们的诗歌创作也极为活跃。在这种背景下,周繇以他的才华和敏锐的观察力,写下了许多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诗篇。这首《送边上从事》就是其中的一首。
诗中以"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来描绘边疆的战事频繁,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而"王师犹未收,虏势正欲催"则反映了朝廷的昏庸无能,使得百姓陷入了苦难之中。
总的来说,这首《送边上从事》是周繇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通过对民间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表达出对战争的不满和对百姓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