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萤
熠熠与娟娟,池塘竹树边。
乱飞同曳火,成聚却无烟。
微雨洒不灭,清风吹欲燃。
旧曾书按上,频把作囊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熠熠生辉的小星星和美好的美女,都在那池塘边的竹林处。
它们无序地飘动像火星,聚集起来却又看不见烟。
雨滴不能把它们熄灭,风儿一吹,又像是要燃烧一样。
曾经把这些景象书写在画布上,还多次把它们当做香囊挂在身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周繇:唐朝诗人,字泗源,号公肃。
2. 熠熠:光芒闪烁的样子。
3. 娟娟:美好、美丽。
4. 池塘竹树边:池塘边种植着竹子的地方。
5. 乱飞同曳火:萤火虫飞舞时像拖着小火苗一样。
6. 成聚却无烟:许多萤火虫聚在一起却不产生烟雾。
7. 微雨洒不灭:即使下小雨也不能熄灭它们的光亮。
8. 清风吹欲燃:清风吹过,萤火虫的光亮更显得明亮。
9. 书按上:书籍上。
10. 频把作囊悬:频繁地把萤火虫放入囊中挂在身上。
去完善
赏析
《咏萤》是唐代诗人周繇的一首描绘萤火虫的诗歌。全诗通过描绘萤火虫的形态和活动,展现了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美丽的景象。
首联“熠熠与娟娟,池塘竹树边”,写萤火虫闪烁的美丽光芒和它们在池塘竹树间的分布情况。
颔联“乱飞同曳火,成聚却无烟”,描述了萤火虫飞舞时的美丽画面,它们犹如曳着火光般四散飞行,但当它们聚在一起时却又看不到烟雾。
颈联“微雨洒不灭,清风吹欲燃”,进一步描绘了萤火虫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状态。即使在微雨中,它们的光亮也不会熄灭;而在清风吹拂下,它们仿佛要被风吹燃。
尾联“旧曾书案上,频把作囊悬”,则以古人读书时用囊收集萤火虫为光源的故事作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美好景象的喜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萤》是唐代诗人周繇创作的一首描绘萤火虫的诗。这首诗歌赞美了萤火虫在黑暗中闪烁的光芒,表达出人生追求光明的美好愿望。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贞观年间(627年-649年),这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周繇经历了科举考试落榜的挫折,但他并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坚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咏萤》,通过赞美萤火虫在黑暗中的微弱光芒,表达了他在困境中坚持梦想的决心和勇气。
此外,唐代贞观年间的社会氛围非常浓厚,人们崇尚文化修养,注重个人品德的提升。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周繇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理想和道德风尚的追求。因此,这首《咏萤》不仅是对自然界美丽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