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
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
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
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
欲作乘槎客,翻愁去隔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天空中太阳缓缓升起,环顾四周,渺无人烟。长江沿岸的一半已经被太阳的光辉照亮,而另一半则仍在阴影之中。江面上停泊着来自不同国家的船只,仿佛在诉说着世界的广阔和多元。水中的岛屿上应该有人居住,而那些波浪之外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呢?想要成为一位勇敢的冒险家,却又担忧距离太过遥远,行程过于漫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望海:即观海,观看海洋的景象。
2. 周繇:唐代诗人。
3. 苍茫:形容景物等迷茫不清的样子。
4. 空泛:指海洋广阔无际。
5. 四顾:环顾四周。
6. 绝人烟:无人居住。
7. 浸:被水淹没。
8. 中华:指中国。
9. 异域:不同地域,这里指外国。
10. 岛间:岛屿之间。
11. 国:国家。
12. 波外:波浪之外,形容远处。
13. 无天:无法看到天空。
14. 欲:想要。
15. 乘槎客:指传说中能够乘木排到达天河的人。
16. 翻:反而。
17. 愁:担忧。
18. 去隔年:相隔一年离开。
去完善
赏析
《望海》这首诗描绘了大海的壮观景象和辽阔视野,表达了诗人在面对海洋时的感慨与思考。开篇两句“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大海的壮丽景色,同时表现出诗人独自面对大海时的孤独感。接下来的诗句“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描述了海的广阔,既体现了中华大地与海洋的紧密联系,又展示了海上交通的便利。
诗人继续想象“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似乎在质疑人类对于地理的认知。诗人想要成为乘槎客(指航海者),但又担忧远离家乡多年,表现了诗人内心对于航海的矛盾心理。整首诗以大海为背景,展现了一幅浩瀚无垠的画面,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恐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海》是唐代诗人周繇创作的一首描绘大海的古诗。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为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唐朝正处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的周繇却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曾在朝为官,但后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至外地。这首诗正是在他被贬谪期间创作的。
在这首古诗中,周繇以开阔的视野描绘了大海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大海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通过大海的辽阔,寓意自己的宽广胸怀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乐观,正是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精神写照。
总的来说,《望海》这首古诗是在唐朝鼎盛时期,周繇在经历人生起伏之后,通过对大海的描绘,展现了他的才情和人生观。这首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也为我们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