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行
青山薄薄漏春风,日暮鸣鞭柳影中。
回望玉楼人不见,酒旗深处勒花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绿意盎然的青山间透露著春天的气息,傍晚时分,我骑马走过柳树林,听见了鞭子声。回头看去,那座华丽的大楼已无法看到,而在深处的酒家附近,马儿正被缰绳牵着。
去完善
释义
《公子行》:唐代诗人周繇所作。
1. 青山:指山色青翠的山。
2. 薄薄:形容山色淡薄。
3. 漏春风:形容春光从山色中透漏出来。
4. 日暮:傍晚时分。
5. 鸣鞭:挥动马鞭。这里指骑马经过。
6. 柳影:柳树下的影子。
7. 玉楼:华丽的楼阁。这里指女子的住处。
8. 人不见:指男子在远处看不到女子。
9. 酒旗:酒店门口挂的旗帜,用来招揽客人。
10. 花骢:指毛色斑斓的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傍晚的画面:青山、微风、柳影以及诗人骑马归来的场景。诗中的“青山”与“漏春风”意味着春天的来临,而“日暮”则暗示了时间。诗人骑在马上,手握马鞭,行进在柳树丛中。通过“鸣鞭”一词,诗人展示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
紧接着,诗人回首望去,却发现曾经欢娱的地方已是人去楼空。这里,诗人用“玉楼人不见”表达了离愁和失落之情。最后一句,诗人将视线投向远处,看到一家酒店的酒旗在风中飘扬,于是他调转马头,准备前往那里稍作歇息。这里的“勒花骢”表示诗人放慢了速度,让他的马儿慢慢行走。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同时穿插了诗人的情感变化。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以及对离别场景的叙述,诗人传达出了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待。这种情感通过自然景色的衬托,显得尤为真挚和感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公子行》是唐代诗人周繇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正值唐朝中期,此时的周繇已经年逾古稀。
在周繇的一生中,他历经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和唐德宗四朝,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他的仕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曾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尝尽了人间冷暖。然而,正是这些曲折的经历,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周繇生活的时代,唐朝的国力逐渐衰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然而,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周繇却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信仰,以诗文抒发内心的情感。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