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呈宏父兼呈周楚望三首 其三
浮云无停阴,急雨来清秋。飒飒水上风,吹我千里舟。二年客淮楚,乞米充饥喉。空堂堆诗书,冷落妻子羞。操舟将何之,漫浪为西游。岂不厌奔走,贫贱无良谋。人生天地间,如萍水中浮。安得必所往,南北但随流。达者知其然,委己任去留。止若寄渚雁,行如浮海桴。万物本无事,百年漫多忧。冥怀付造物,俯仰予何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的云层不停变换,带来了秋天的急雨。水面上刮起了疾风,推动着我远行的船。在淮安、楚州已经住了两年,靠乞求来的米粮填饱饥饿的喉咙。屋子里堆满了诗书,让我的妻子感到冷落与羞愧。接下来要驾船去哪里呢?就随意地向西漫游吧。虽然不停地奔波令我疲惫,但在贫穷和卑微中实在找不到什么好的出路。人生在世,就像水面上的浮萍一样飘荡不定。哪里是目的地呢?顺其自然地随着水流漂流南北吧。智慧的人明白这种道理,任由命运决定自己的去留。停下时如同寄宿在水边的雁子,行动时如同漂浮在海上的木筏。世间万物本来就没有什么事,即使活上一百年也不过白增添许多烦恼。把心胸寄托给造物主吧,如此此生还有什么可强求的呢?

去完善
释义
1. 浮云:飘动的云。
2. 停阴:停止遮蔽阳光,这里指云散开,天空变亮。
3. 飒飒:形容风吹过物体发出的声音。
4. 淮楚:指江苏、安徽一带地区。
5. 乞米:向人借粮。
6. 空堂:空旷的厅堂。
7. 漫浪:随意游荡,无所事事。
8. 西游:向西游历。
9. 萍水:比喻聚散无常的生活或偶然相遇。
10. 安得:如何能。
11. 随流:顺其自然,听凭水流的方向。
12. 达者:通达事理的人。
13. 委己:听凭自己。
14. 去留:去或留。
15. 止若寄渚雁:停泊时如同寄居在水中的大雁。
16. 行如浮海桴:行进时如同漂浮在海上的木筏。
17. 百年:一生。
18. 冥怀:默默地怀想。
19. 造物:创造万物的神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及人生的深刻领悟。诗人在描述秋景时,通过“浮云”、“急雨”、“飒飒水上风”等意象,表现出在生活中的无奈和奔波。同时,通过描绘自己的贫困生活,以及在面对困境时的自我宽慰与豁达态度,体现了诗人的人生观和处世之道。诗人的视野开阔,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都能以豁达的态度去应对,给人以深深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秋呈宏父兼呈周楚望三首 其三》是宋代著名文人张耒在秋天之际,感叹时光荏苒、人生无常而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100年左右,正值北宋晚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生疾苦。
张耒一生经历了北宋晚期的变迁,他年轻时曾受到苏轼的提携,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但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受到牵连,被贬谪至偏远的乡村。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入体察民间疾苦,关心民生问题,对社会的黑暗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这首诗中,张耒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时代的忧虑。他希望自己的好友能与自己共同面对现实,共同寻求人生的真谛。在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体现了张耒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