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淮上

标题包含
淮上
翠华南渡后,此地独防秋。 明月家家泪,西风处处愁。 鼓鼙寒出塞,烽火夜分楼。 征战何时息,长河万古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刘黻(1498年-1527年),字德温,号节庵,浙江温州府乐清县人。明朝政治人物、文学家。 刘黻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中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吏科给事中。他在任期间,直言...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翠绿山峰向南飘移之后,这个地方独自抵挡着秋天的寒冷。 家家户户在明亮的月光下流泪,西风吹过,每一处都弥漫着哀愁。 战争使得鼓声传遍寒冷的边疆,烽火的火焰在夜色中映照着楼阁。 这样的争斗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只有那条永恒流淌的长河仍在默默见证着历史沧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淮上:即淮河之上,泛指淮河流域一带。 2. 翠华:古代皇帝仪仗中用的一种华贵的旗帜,这里借指皇帝。 3. 南渡:这里指南宋朝廷南迁至长江以南。 4. 防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常趁秋天马肥时侵犯边疆,为防备敌军侵袭,秋季时边地驻军要加强戒备。这里指防边境战争。 5. 鼓鼙:古代的军鼓和战鼓,这里指代战争。 6. 烽火:古代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的火光,这里也指代战争。 7. 万古流:形容时间长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的景象以及诗人对此的深深忧虑。首联通过“翠华南渡”和“此地独防秋”表达了对战乱时期民众的痛苦生活;颔联用“明月家家泪”和“西风处处愁”展现出民众的悲伤与哀愁;颈联以“鼓鼙寒出塞”和“烽火夜分楼”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及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尾联则借“长河万古流”表达了战争永无止境的悲哀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全诗感情浓烈,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关心民生、渴望和平的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淮上》是南宋诗人刘黻所作的一首描绘淮河两岸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初的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刘黻作为一位士人,经历了多次科举失利,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忧。他游历江淮地区,亲眼目睹了淮河两岸的美丽风光和人民的生活状况,由此创作出了一系列描绘淮河风光的诗歌,如《淮上》等。 在刘黻生活的时代,南宋政权已经衰败,北方领土被金朝占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刘黻身为一个文人,无法直接参与军事斗争,但他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忧虑和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