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桂满三五夕,蓂开二八时。清辉飞鹊鉴,新影学蛾眉。
皎洁临疏牖,玲珑鉴薄帷。愿言从爱客,清夜幸同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铺满了十五的夜晚,桂花在八月绽放。明亮的光辉映照出鹊桥,新的影子效仿娥眉星。明亮的月光洒向稀疏的窗户,精美的镜子映照着薄薄的窗帘。希望我们都能从爱出发,享受这美好的夜晚一同嬉戏。
去完善
释义
《月》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里给出每句的注释:
1. 桂满三五夕:“桂”指月宫中的桂花;“三五”通常解释为十五,此处代指中秋月圆之夜。这句描绘了中秋月圆时的景象。
2. 蓂开二八时:“蓂”是一种传说中的瑞草,每月长出一荚,至十六日会凋落。“二八”即十六,此句意味着在中秋过后一天,月亮仍然是明亮的。
3. 清辉飞鹊鉴:“清辉”指月光;“飞鹊鉴”指的是古代七夕节的风俗,人们会用喜鹊羽毛制成的镜子来观察月亮。
4. 新影学蛾眉:“新影”指月初;“蛾眉”指新月如蛾眉般美丽。这句意思是新月初现,仿效蛾眉形状。
5. 皎洁临疏牖:“皎洁”形容月光明亮;“疏牖”指稀疏的窗户,这句描述明亮的月光透过稀疏的窗户洒进房间。
6. 玲珑鉴薄帷:“玲珑”形容光线折射的美丽景象;“薄帷”指轻薄的帷幕。这句表达月光在轻薄的帷幕上映照出美丽的图案。
7. 愿言从爱客,清夜幸同嬉:“愿言”表示愿望;“爱客”意为喜好宾客,这里可能指作者的朋友;“清夜”指夜晚月色清明之时;“幸同嬉”意为希望与友人共度欢乐时光。这句表达了作者希望能与朋友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佳节的夜晚,诗人以桂花、灵蓂、鹊桥、蛾眉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月光的皎洁、明亮与柔美。首联点明中秋节时的景象:满树的桂花和灵蓂盛开,显得十分美好;颔联则以鹊桥和新月喻指牛郎织女的相会,暗含了对团圆的渴望;颈联通过描述明亮的月光映照在窗子和薄薄的帷幕上,凸显出月光的清澈与透明;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期许,希望能与爱客共度良宵,共赏明月。整首诗借物抒怀,以景寓意,富有浓厚的诗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月》是初唐诗人李峤的一首五言律诗。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可以推测它大约创作于唐高宗时期(650-683年),因为李峤在这个时期生活并活跃在文学领域。
在这个时期,李峤的生活际遇比较曲折。他年轻时便因文采出众而受到朝廷的赏识,历任官员,为国家治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随着唐朝政治斗争的加剧,李峤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遭受贬谪。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非常复杂。一方面,唐朝正处于繁荣昌盛的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唐朝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斗争激烈,导致了许多有才能的文人墨客受到迫害。这种时代背景对李峤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的诗歌既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又充满了个人的感慨和哀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