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壶
阅世觚棱如许,照人冰玉渊然。
个里可藏天地,尘中自有神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看透了世间的种种棱角,内心却依旧清澈透亮。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可以包容万物,即使身处尘世,也能拥有超凡的心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阅世:经历世事。
2. 觚棱:屋脊;房子。
3. 如许:如此多。
4. 照人:照亮他人。
5. 冰玉:如冰如玉般清冷纯净。
6. 渊然:深沉,深厚。
7. 个里:这里。
8. 藏:包容。
9. 天地:天地万物。
10. 尘中:尘世之中。
11. 神仙:神仙之人,表示高尚的人。
去完善
赏析
《方壶》是宋代诗人廖行之的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方壶为题,通过对方壶的描绘,表达了其独特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
首句“阅世觚棱如许”,意味着诗人已经经历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了解了世间百态。次句“照人冰玉渊然”则通过对方壶的描绘,表现出其明亮、洁净的特点,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品质。
接下来的两句“个里可藏天地,尘中自有神仙”,则是诗人表达其人生观的重要部分。他暗示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只要保持内心的纯净和高尚的品质,便能如同方壶一般,蕴藏着无尽的乾坤世界,即使在纷扰的红尘之中,也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成为自己的神仙。
这首诗虽然表面上写的是方壶,但实际上却寄寓了诗人对人生、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体现出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方壶》是宋代诗人廖行之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94年左右,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北宋时期。在这个阶段,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学艺术创作也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廖行之是南宋时期的文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他的诗词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人生哲理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这首《方壶》中,廖行之通过对方壶山景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超脱之情。
在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们普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廖行之在诗中表达了希望像古代隐士一样,远离世俗纷扰,过上清静无为的生活的愿望。这种想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