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
禄儿射火烧九天,鬼手不扑神听旃。
群庸仰口不肯唾,反出长喙嘘之燃。
睢阳城穷缩死鼈,危系一发悬九渊。
巡瞋睨远两眦拆,怒嚼齿碎须张肩。
恨身不毛剑无翼,不能飞去残贼咽。
翁躯腥刀子磔爼,日嚼血肉犹经年。
霁云东攘两臂去,西来才有九指还。
胸中愤气吐不散,去随箭入浮屠砖。
忠穷智索其自効,更脔爱妾尝饥涎。
我疑没日贼不食,恐其肉酖死不痊。
又疑身骨不化土,定作金铁埋重泉。
何时山移陵谷变,发出鼓铸戈或鋋。
吾如得之顾有用,不诛已然诛未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禄儿:指安禄山,唐玄宗时的叛臣。
2. 射火烧九天:暗指安禄山的叛乱。
3. 鬼手不扑神听旃:形容敌人的奸诈狡猾无法阻止,而神的耳朵也在倾听。
4. 群庸:指那些平庸的官员。
5. 仰口不肯唾:意思是这些官员不愿得罪权贵。
6. 长喙嘘之燃:形容那些官员反而助长事态的发展。
7. 睢阳:今河南商丘,当时张巡的防地。
8. 穷缩死鼈:形容睢阳被围困的窘迫形势。
9. 危系一发悬九渊:形容局势危急如同悬于深渊之上的一根发丝。
10. 巡瞋睨远两眦拆:形容张巡愤怒的眼神。
11. 恨身不毛剑无翼:意思是恨自己无法飞过去消灭敌人。
12. 翁躯腥刀子磔爼:形容敌人的凶残。
13. 霁云东攘两臂去,西来才有九指还:形容将军雷万春与敌斗争的事迹。
14. 胸中愤气吐不散,去随箭入浮屠砖:形容将士们心中的愤怒无法平息。
15. 忠穷智索其自効:意思是忠臣在困境中也会思考对策。
16. 更脔爱妾尝饥涎:形容张巡在饥饿中的牺牲精神。
17. 我疑没日贼不食:怀疑敌人是否真的不吃人肉。
18. 恐其肉酖死不痊:担心敌人因吃了人肉中毒而死。
19. 又疑身骨不化土:怀疑自己的尸骨是否能化为泥土。
20. 定作金铁埋重泉:猜测自己的尸骨会变成金属埋在地下。
21. 何时山移陵谷变:期待有朝一日山水变迁。
22. 发出鼓铸戈或鋋:期待从地下取出兵器再次战斗。
23. 顾有用:表示如果还有用。
24. 不诛已然诛未然:意味着现在不杀敌人,将来敌人也要杀我们。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唐朝将领张巡抵抗安史之乱的诗歌。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出了张巡英勇无畏、忠诚为民的形象。诗中的“禄儿射火烧九天,鬼手不扑神听旃”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张巡誓死抵抗的决心。“恨身不毛剑无翼,不能飞去残贼咽”则表达了作者对张巡无法亲手除掉敌人的遗憾。
诗歌中多次提到张巡的勇敢和坚定,例如“巡瞋睨远两眦拆,怒嚼齿碎须张肩”,描述了张巡面对敌人时的愤怒表情。而“忠穷智索其自効,更脔爱妾尝饥涎”则表现了他为坚守城池,不惜杀爱妾以食战士的高尚品质。这些描述都使张巡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诗人还通过寓意的手法表达了对张巡的赞美和敬仰,如“又疑身骨不化土,定作金铁埋重泉。何时山移陵谷变,发出鼓铸戈或鋋”。诗句中寄托了诗人期望张巡精神长存,激励后世子孙为国家民族奋发向前的愿望。这首诗无论从主题还是艺术手法上看,都是一首具有深刻寓意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张巡》是北宋诗人王令在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所创作的五言诗。当时,王令年仅25岁,正值青年时期,却已经经历了许多人生的波折。他自幼家境贫寒,曾经一度寄居于寺庙之中,靠着僧人的接济生活。然而,他并没有被命运击垮,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学问,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文人。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北宋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北宋皇帝赵顼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恢复国家的繁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令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开始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的命运。
在《张巡》这首诗中,王令以唐朝忠臣张巡为楷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忠诚、对百姓关怀的情怀。他赞美张巡在国家危亡之际,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保卫国家的战斗,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北宋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关切,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摆脱困境,重新焕发活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