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即事
宿有骚人兴,休教世俗知。
郊墟聊晚眺,风月入秋宜。
愁极惟凭酒,囊空却剩诗。
更长人不睡,灯火可亲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直都有诗人般的热情,却不让世俗知道。
在郊区悠闲地观看夜景,秋风明月正适合这个季节。
当忧愁至极的时候只有依靠酒的力量,口袋里却只剩下诗篇。
夜晚变得更长,人们难以入睡,而灯火在这个时候显得更加亲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宿有:由来已久,向来就有。
2. 骚人:诗人;文人墨客。
3. 休教:不要让人知道。
4. 世俗:指凡尘世事。
5. 郊墟:荒郊野外。
6. 晚眺:傍晚时分放眼远望。
7. 秋宜:适合秋天的景象。
8. 愁极:极度忧愁。
9. 惟凭:只依赖。
10. 囊空:口袋里没钱。
11. 却剩:只剩下。
12.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约两小时。
13. 可亲:感到亲近。
去完善
赏析
《秋日即事》是一首描绘诗人秋夜孤独之情的诗。起句“宿有骚人兴”表达了诗人骚动不宁的心情,为后面的抒情埋下了伏笔。接着的“休教世俗知”则表现了诗人不愿让别人知道他的心事,显得有些孤寂。
第三句“郊墟聊晚眺”暗示了诗人此刻正处于远离城市的乡村。而“风月入秋宜”中的“秋宜”意指秋季景色宜人,这句通过写景来表现诗人对于秋日的热爱。
接下来的“愁极惟凭酒,囊空却剩诗”表达的是诗人因极度忧愁只能借酒消愁,而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却还剩下了诗歌这一份财富。这说明了诗人虽然生活困苦,但他的精神世界仍然丰富。
最后的“更长人不睡,灯火可亲时”两句,描绘了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在灯火下抒发情感的画面。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即事》是宋代诗人俞桂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仁宗时期(公元1023年-1063年),这一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艺术形式如词、曲、书画等皆有长足的进步。
俞桂,生卒年不详,字子才,绍兴年间为画院待诏。据《全宋诗》记载,俞桂的生平事迹较为简略,但可以从他的诗作中窥见其生活情景及心境。俞桂的诗歌以描绘江南水乡风光和表现闲适隐逸生活为主,善于将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他的这首《秋日即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俞桂对于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自然界由盛而衰的象征,这使得人们容易联想到人生的无常与短暂。在这首诗里,俞桂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以及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