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
步入侵云岭,亭高路恰平。
池边幽树占,水底细沙明。
无友诗难咏,逢僧话转清。
此中真胜地,林寂鸟无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踏入云雾缭绕的山岭,山路恰好平整而陡峭。池塘边的幽静树木林立,水底的细沙清晰可见。没有朋友陪伴很难写诗,遇到僧人交谈气氛反而变得清爽。这里真的是一个美好的地方,树林寂静鸟儿无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冷泉亭:古地名,具体地点难以确定。
2. 侵云岭:形容山岭高耸入云。
3. 亭高路恰平:形容冷泉亭地势较高,周围道路平坦。
4. 幽树占:形容树木葱郁,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5. 细沙明:形容水底的沙子细腻、明亮。
6. 无友诗难咏:没有朋友陪伴,写诗时感觉困难。
7. 逢僧话转清:遇到僧人交谈,感觉谈话变得清澈明朗。
8. 真胜地:真正美好的地方。
9. 林寂鸟无声:树林寂静,鸟儿不发出声音。
去完善
赏析
《冷泉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冷泉亭时的所见所感。首联“步入侵云岭,亭高路恰平”点明了地点和氛围,冷泉亭高耸入云,山路平坦,给人以宁静的感觉。颔联“池边幽树占,水底细沙明”描述了周围的环境,幽静的树木占据了池边,水面下的细沙清晰可见,展现了冷泉亭周围静谧的氛围。颈联“无友诗难咏,逢僧话转清”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没有朋友相伴,诗兴难以激发;遇到僧人交谈,心境变得清净。尾联“此中真胜地,林寂鸟无声”总结全诗,这里的景色确实是难得的胜景,寂静的树林里鸟儿都不发出声音,使人心境更加平静。整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和对心境的抒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冷泉亭》是宋代诗人俞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其时正值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后不久。在这段时间里,金兵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这一事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沉痛。
俞桂作为一名有才华的文人,自然也无法避开这场历史的洪流。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民众的苦难。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描绘冷泉亭的诗,以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忧虑。
在诗中,俞桂巧妙地运用了冷泉亭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地点,表达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冷泉亭位于西湖边上,原本是一个清静的地方,但在战争的影响下,这里也变得萧瑟起来。诗人通过对冷泉亭的描绘,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心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