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霜鬓真堪插拒霜。
哀弦危柱作《伊凉》。
暂时流转为风光。
未遣清尊空北海,莫因《长笛》赋山阳。
金钗玉腕泻鹅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只见那佩戴金钗的佳人,用如玉的手腕倾倒出琥珀色的美酒。

去完善
释义
金钗:女子饰物;玉腕:形容女子手腕洁白如玉;鹅黄:美酒的颜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既流露出岁月流逝的感慨,又展现了一种从容自适的生活态度。开篇“霜鬓”一句,点明了作者年华老去的状态,但“真堪插拒霜”却显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豁达。接着,“哀弦危柱”引出悠扬的乐声,使全词笼罩在淡淡的哀愁中。“暂时流转为风光”则进一步升华情感,表明一切忧愁终将随时间消散。
下阕劝慰自己珍惜当下,“未遣清尊空北海”强调及时行乐的重要性,而“莫因《长笛》赋山阳”则提醒不要沉溺于往昔的伤痛。结尾“金钗玉腕泻鹅黄”以鲜活的细节收束全词,不仅增添了画面感,还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整首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在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创作的一首词。这一年对苏轼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在这个时期,苏轼开始反思自己的政治生涯,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这一时期,北宋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政治上,王安石变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文化上,古文运动正在兴起,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倡导道德教化。这些时代背景对苏轼的影响深远,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哲理内涵。
《浣溪沙》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江边美丽的景色,苏轼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词中的哲理思考也反映了他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