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霜鬓真堪插拒霜。
哀弦危柱作《伊凉》。
暂时流转为风光。
未遣清尊空北海,莫因《长笛》赋山阳。
金钗玉腕泻鹅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雪白的发丝可以插入黄色的菊花。
悲壮的琴声和激昂的诗歌表达着情感。
世事无常如同风景。
不使酒杯空空如也,不要像钟子期那样作山阳之曲。
美人如玉、仪态万方。

去完善
释义
1. 霜鬓:指白发。
2. 真堪:实在可以。
3. 插拒霜:指将菊花簪在头发上。
4. 哀弦危柱:形容乐器演奏出的哀伤音乐。
5. 《伊凉》:古代曲名,寓意悲伤的情感。
6. 暂时:临时,暂时。
7. 流转:指人生无常,事物变化不定。
8. 风光:美好的景色或光景。
9. 未遣:没有让。
10. 清尊:指酒器,这里代指美酒。
11. 北海:代指北方边陲之地。
12. 《长笛》:古代乐曲名。
13. 赋:吟咏,创作。
14. 山阳:古代地名,这里指远方的美好风景。
15. 金钗玉腕:形容女子的华丽服饰。
16. 泻鹅黄:指金钗玉腕上涂满黄色的颜料。

去完善
赏析
《浣溪沙》一词,以婉转悠扬的曲调描绘了苏轼面对人生起伏时的乐观豁达。上片中的“霜鬓”、“哀弦危柱”和“暂时流转为风光”,展示了词人在岁月沧桑中依然能够笑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下片中“未遣清尊空北海”和“莫因《长笛》赋山阳”则表达了苏轼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希冀。结尾句“金钗玉腕泻鹅黄”则象征了词人高洁的品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整首词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苏轼在人生旅途中的达观与坚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在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创作的一首词。这一年对苏轼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在这个时期,苏轼开始反思自己的政治生涯,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这一时期,北宋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政治上,王安石变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文化上,古文运动正在兴起,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倡导道德教化。这些时代背景对苏轼的影响深远,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哲理内涵。
《浣溪沙》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江边美丽的景色,苏轼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词中的哲理思考也反映了他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