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寄汪澄甫
山雨欲雨不敢雨,停杯待与黄花语。
东篱人去几何年,坐想寒香足凄楚。
秋崖早赋归去来,亦无茅屋荒苍苔。
渊明不入督邮眼,世俗宁有吾曹哉。
绿尊索共红裙饮,却恐黄花不渠肯。
白衣未至酒缾干,此意悠然要人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中风雨飘忽不定,只能停下酒杯静静聆听黄花的低语。
遥远东篱的人们啊,已经离开多久了?他们是否还能忆起那带着凉意的香气,带来内心的酸楚。
崖边的秋色中,陶渊明早早地离去寻找他的桃花源,没有留下一间茅屋和一片长满青苔的小径。
他在尘世中未被世人欣赏,可正是这样的人生让我们心生向往。
醉饮红颜绿枝交相辉映,却又担心这丛黄花并不愿意被采摘。
如今白衣未至,酒已空瓶,而这份悠然自得的心情却需要有人来理解领会。
去完善
释义
1. 山雨欲雨不敢雨:这里的“雨”应读作yù,意为下雨。这句是说山中的雨云仿佛想要降雨但又有所畏惧而不敢真的下雨。
2. 停杯待与黄花语:“停杯”指停下饮酒,“黄花”一般指菊花。这句话是说停下来等待跟菊花交流。
3. 东篱人去几何年:东篱是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意象,这里借指陶渊明的居所。这句是说离陶渊明那个年代已经过去多少年了。
4. 坐想寒香足凄楚:“坐想”指坐着思考,“寒香”指菊花的香气。“凄楚”表示悲伤痛苦的情绪。这一句是作者想象菊花如今还在寒冷的季节散发芬芳,令人感到忧伤。
5. 秋崖早赋归去来:"秋崖"指秋天里的山崖,此处借指诗人自己。"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诗人说他自己很早就开始效法陶渊明的心境。
6. 渊明不入督邮眼:“渊明”即陶渊明。“督邮”是古代官职名,掌管督察地方官员。这里指陶渊明不愿意接受督邮的任命,显示出他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7. 绿尊索共红裙饮:“绿尊”指绿色的酒杯,“红裙”代指女子。这一句写诗人邀请女子一起喝酒的场景。
8. 却恐黄花不渠肯:“渠”是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或“她”。这句是说担心菊花不肯与我们同乐。
9. 白衣未至酒缾干:“白衣”是指无功名、无官职的人,这里指普通百姓。“酒缾干”指把酒喝完。这一句是诗人设想如果自己还没有得到功名,那么美酒可能已经喝完了。
去完善
赏析
《九日寄汪澄甫》是南宋诗人方岳创作的一首寄怀诗。全诗借景抒情,以菊花、陶渊明等意象表达诗人的隐逸之志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描绘了一幅欲雨的山雨景象,“山雨欲雨不敢雨”暗示了作者心中的忧虑和期待。在停顿片刻之后,诗人把酒放下,期望与眼前的黄花(菊花)对话,表达对秋天自然美景的欣赏。
颔联“东篱人去几何年”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表示自己和汪澄甫友谊的长久。而诗人想象菊花的香气充盈着秋天的寒气,更显得离别后的悲伤和孤独。
颈联,方岳提及自己的归隐之情,用“秋崖早赋归去来”表示自己很早就有辞官归田的愿望。尽管自己没有茅屋和荒凉的苍苔,但他仍然向往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尾联中的“绿尊索共红裙饮”和“白衣未至酒缾干”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共享美酒的心情,以及他们的欢快时光。然而,他也担忧这种快乐无法长久,因为世俗的眼光可能让他们疏远。这首诗虽然含有伤感和忧思,但更多的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九日寄汪澄甫》,是由南宋诗人方岳在公元1250年左右所创作。这个时期,南宋王朝正面临着北方蒙古帝国的威胁,社会动荡不安。而方岳作为一个书生,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却无奈仕途坎坷,屡试不第。
在这个特殊时期,方岳选择寄情山水,抒发自己的胸怀。他与友人汪澄甫常常相聚,共赏秋色,抒发对家国命运的忧虑。这一天是重阳节,两人约定登高赏菊,共度佳节。然而,汪澄甫却因事未能赴约,这让方岳倍感失落。于是,他写下这首寄托哀思的诗篇,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代际遇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