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柴桑故城有怀陶靖节先生

标题包含
过柴桑故城有怀陶靖节先生
清晨入左蠡,薄暮柴桑城。夙昔怀高风,悠然望玉京。田园久已没,三径草纵横。蝉鸣在高树,和风送清声。斯人不可见,山水有馀情。嗟予虽不敏,颇轻世上名。缅维千古人,怀抱辄相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何绛,字叔清,号东廓,明朝时期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何景明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对何绛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绛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清晨进入左蠡,傍晚来到柴桑城。 怀念昔日的美好风范,悠然向往着京城。 田园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杂草丛生的路径。 蝉在高树上鸣叫,和风吹送着它们的清音。 那些人们再也无法相见,而山水却还留有他们的情感。 可叹我虽然不够聪慧,却也看轻了世上的虚名。 回想起千年前的古人,总是能理解他们的情怀。
去完善
释义
1. 左蠡:地理位置,可能是作者从出发地前往柴桑的途中经过的地方。 2. 柴桑:古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附近,是陶渊明晚年居住并去世的地方。 3. 高风:高尚的品质或风范。这里指陶渊明的品格。 4. 玉京:道家所称的天堂,这里借指京城。 5. 三径:汉代隐士蒋诩的竹园中有三条小路,后来常用来比喻隐居的地方。 6. 蝉鸣在高树,和风送清声:描绘夏日清晨的美好景象。 7. 嗟予:感叹自己。 8. 缅维:回顾,回想。 9. 辄:总是,表示经常发生的情况。 附注:本诗为明末清初诗人何绛所作,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高尚品质和隐逸生活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过柴桑故城”为题,表达了对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敬仰之情。诗人借由清晨和薄暮时分,寻访陶渊明曾经生活的地方,抒发自己对其高尚品质和远离世俗的向往。 首联中“左蠡”和“柴桑”分别指向陶公曾经的居住地及其附近的地名。在晨昏之际,作者已然抵达这里,而他的心境也如同一颗寻觅理想的种子,期待在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 颔联“夙昔怀高风,悠然望玉京”赞美了陶渊明的品格风范。诗人望向那座象征着繁华世界的城市——“玉京”,却希望追求一种田园般静谧的生活,这种向往与陶公的精神相吻合。 接下来的三联,“田园久已没,三径草纵横。蝉鸣在高树,和风送清声。”描绘了柴桑故城的荒芜景象,以及周围自然环境中的美好生机。诗人感慨那片曾属于陶渊明的田园早已被历史遗忘,唯有蝉鸣和风仍在诉说着往日的繁华。 颈联“斯人不可见,山水有馀情”传达出对陶公的深深怀念。尽管他无法亲眼目睹这位伟大的隐士,但山水之间似乎仍然弥漫着他的情怀。这一句将人与自然的融合推向高潮,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于逝去的敬畏之情。 尾联“嗟予虽不敏,颇轻世上名。缅维千古人,怀抱辄相倾。”表明了诗人崇尚恬静生活的信念。虽然他自己并非才华横溢之人,但却对陶渊明等古人的淡泊名利抱有深深的敬意。在这份情感里,他不仅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亦为自己的世界观找到了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过柴桑故城有怀陶靖节先生》,是何绛在明朝末期创作的。此时正值明朝末年的战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诗人目睹了这些人间悲剧,心中感慨万分。在此背景下,他怀念起了陶渊明这位崇尚隐逸、恬淡生活的古人,希望通过赞美陶渊明的品行来慰藉自己的内心。 在这段时期,何绛自己的人生也经历了诸多波折。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然而生逢乱世,无法逃避现实的困境。他曾尝试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屡次受挫。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仕途的艰辛,开始对现实产生了不满和质疑。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何绛开始关注起古人的隐居生活,希望从中找到一种摆脱世俗纷扰的精神寄托。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认为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这首诗既是何绛对陶渊明的怀念,也是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