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寺与远布心明敏言三上人夜话同吴虎泉
未来郊西寺,先识三高僧。诗思如秋月,照人清且澄。朗吟惊落叶,散步随疏镫。不觉东方白,溪云薄几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未来的郊区西边,我率先结识了三位高贤僧人。他们的诗歌思想如同秋天的明月,给人带来清澈又深沉的感受。他们大声地朗读诗篇,连落叶也为之惊讶;他们在月光下随意漫步,伴随着稀疏的灯火。不知不觉间,东方已经发白,溪水上的云朵也显得单薄了几层。
去完善
释义
1. 法性寺:法性寺始建于南朝梁代,位于今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六路。
2. 远布心:未详,可能是某位禅师的法号或名字。
3. 三上人:三位高僧的意思。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
4. 吴虎泉:吴虎泉,清朝诗人,字鹿友,江苏昆山人。曾与何绛一同游历山水,交流诗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法性寺与远布心明敏言三上人夜话同吴虎泉》表达了作者在寺院与三位高僧的相遇以及对他们的敬仰之情。诗人以秋月为喻,描绘出这三位高僧的诗才和品格犹如明亮的月光,给人以清澈、明朗之感。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夜间与三位高僧交谈的场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对诗歌的热爱。最后,在谈话结束后,东方发白,溪云薄薄的几层,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法性寺与远布心明敏言三上人夜话同吴虎泉》是何绛在清初时期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此时正值康熙年间,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复苏,文人墨客们得以潜心于诗歌创作。然而,明朝灭亡的悲痛仍然笼罩着一些遗民诗人,如何绛。他出身书香门第,曾受封为明经世,后隐退山林。
与何绛同一时期的文人,面临的是江山易主、世事无常的动荡岁月,他们的作品往往透露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然而,这种忧虑并未影响到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加勤奋地创作,以抒发心中的感慨。
在此背景下,何绛与三位僧人——远布、心明、敏言,以及友人吴虎泉在法性寺相聚。他们谈论时事,抒发心中感慨,共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这首《法性寺与远布心明敏言三上人夜话同吴虎泉》正是记录了这一场景。
去完善